特朗普任内首次中期选举在即,其结果对特朗普的后续政策至关重要。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执政党在中期选举中输多赢少。今年众议院全部435个席位和参议院100个席位中的35个席位将被改选。从2月开始,各州已纷纷进入初选程序,最终的选举将在11月6日举行。在1980-2014年的9次中期选举中,总统所在党派平均在众议院失去20.7席、在参议院失去4席。如果只看总统第一届任期内的表现,其所在党派平均在众议院失去28.6席、在参议院失去3席。选民投票参与率低是导致执政党败走的一大原因,背后反映了中期选举存在“选择性偏差”。这次共和党能否打破魔咒?最终鹿死谁手?
从历史经验看,中期选举结果不仅会影响总统的施政,还可能引发执政危机。今年的影响体现在四个方面:(1)特朗普是否能推出后续政策;(2)影响特朗普任命官员的权利;(3)影响对特朗普“通俄门”事件的调查;(4)影响2020年之后选区的重新划分。如果民主党在选举中取得胜利,很可能针对“通俄门”发起无休止的调查,破坏特朗普的“形象”,同时在立法方面给特朗普设置障碍。但若是共和党获胜,或将促使特朗普更加激进地执行其“美国优先”的战略,比如在外交政策上继续奉行单边主义,在贸易问题上持更加强硬的态度。
截至目前,共和党在参议院面对的压力相对较小,获胜概率偏大;众议院选举结果的不确定性较高。历史上,中期选举前总统的支持率与执政党在选举中席位数的得失具有正相关性。当前特朗普虽在共和党内得到广泛支持,但民调支持率偏低,理论上对共和党不利。不过,具体选情还需考虑选举前两党在参、众两院的势力对比和被选举席位的分布。如果共和党想保住对国会的控制权,一方面需要提升特朗普的民调支持率;另一方面需鼓励更多的选民参加投票,克服“选择性偏差”带来的影响。
如果共和党再次控制国会,那么美元、美股、原油甚至美债收益可能上升,反之,这些资产可能经历反向波动。但不管哪个党派赢得中期选举,都要关注基建计划的潜在影响。2016年美国基建投资仅占其GDP的1.6%,远低于中国,也不及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2016-2040年间的基建缺口高达3.8万亿美元。由于基建投资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两党都有意推动这一计划,但在融资渠道方面还存在分歧。也就是说,无论中期选举结果如何,基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政策“风口”。但如果共和党赢得中期选举,那么特朗普的政策(包括基建和税改2.0)将更容易推行,大宗商品价格(比如油价)或将走高,美元和美债收益也可能随之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