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国九条”的颁布,我国在整体严格监管的基调下,明确鼓励并购重组改革,相关政策亦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出台,标志着A股市场新一轮并购宽松周期或已开启。
回顾历史,并购重组不仅是缓解产能过剩、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更是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加速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然而,每一次并购浪潮的背后,都伴随着商誉减值等风险的潜在威胁。
当前,国内经济正处于弱增长阶段,流动性保持宽松,部分制造业领域产能过剩问题凸显。与此同时,AI技术近几年经历了飞速发展,产业整合的需求和条件日益成熟,为并购重组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此背景下,本轮并购重组政策的重点聚焦于科创领域、产业链上下游整合以及上市公司之间的合作,旨在通过并购重组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
以下,将通过具体案例深入解析A股市场并购重组的新动向,探讨其背后的动因、机遇与挑战。
“势均力敌”的并购
企业并购,作为获取资本、技术、市场等资源的重要手段,常被视为快速扩大经营规模或拓展产业链的有效途径,尤其在经济下行周期,更是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吞并竞争对手的绝佳时机。在众多并购案例中,龙头企业的吞并尤为引人注目,两家势均力敌的公司合并为一,不仅提前结束了市场竞争的僵持战,更可能直接跃居行业首位,这种格局的变动堪称历史性的见证。
中国船舶(600150.SH)与中国重工(601989.SH)的1100亿吸收合并交易,便是A股上市公司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吸收合并案例。中国船舶2023年营收748亿,净利润30亿,市值约1550亿;而中国重工2023年营收467亿,虽利润亏损近8亿,但市值也超1000亿。这两家央企的合并,不仅体量庞大,更意味着中国船舶行业的重大变革和里程碑事件,一位是国内造船业的旗舰上市公司,另一位则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领军企业。重组消息的放出,让两家公司都成功止跌反弹,迎来一波上涨,但对于市值已然庞大的它们来说,上涨空间相对有限。
相比之下,另一些并购案例则更像是高手之间的对决,充满了智慧与勇气的较量。奥瑞金(002701.SZ)计划55亿要约收购港股上市的中粮包装(00906.HK),便是一例。此前,宝钢包装(601968.SH)的控股股东中国宝武已对中粮包装虎视眈眈,并发起过要约收购,但最终未能成功。作为金属包装行业的前三强,奥瑞金、中粮包装、宝钢包装的实力均不容小觑,近几年的频繁并购整合,让奥瑞金稳固了行业地位。2023年,三家的营收分别为138亿元、103亿元、78亿元,谁将最终拿下饮料罐巨头的头衔,仍待观察。
新巨丰(301296.SZ)计划约25亿元要约收购港股上市的纷美包装(00468.HK),则是无菌包装行业的又一场并购大战。新巨丰和纷美包装作为国内无菌包装行业市场份额排名前二的企业,各自背靠大客户伊利、蒙牛壮大起来。然而,新巨丰的龙头之路并不平坦,不仅面临纷美包装董事会的反对,还有利乐等国际巨头的竞争压力。尽管如此,重组预期满满的新巨丰,近期股价走势却十分喜人。
在民爆行业,广东宏大(002683.SZ)计划22亿收购雪峰科技(603227.SH)控股权,也引发了广泛关注。无论是炸药产能产量,还是爆破业务营收规模,广东宏大和雪峰科技都实力不俗。此前,易普力(002096.SZ)便是靠并购坐上了民爆第一的宝座,江南化工(002226.SZ)近几年也是并购不断。广东宏大此次出手,无疑是冲着“一哥”的位置而去,这一野心也直接体现在了其股价的上涨上。
类似的并购故事还在环保、食品等行业上演。环保巨头瀚蓝环境(600323.SH)欲私有化粤丰环保(01381.HK),糖醇龙头华康股份(605077.SH)欲吞并同行业的豫鑫糖醇,这些并购动作都引发了相关公司股价不同程度的上涨。可以说,并购已成为企业快速发展、争夺行业领先地位的重要手段。
国央企重组或仍值得期待
在当前的并购热潮中,国企和央企无疑是主力军,它们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整合发展的重要力量,引领着市场的风向。年初以来,随着国央企市值管理的提出,除了传统的分红方式,资本运作也成为激活资产、提振二级市场股价的重要手段。
在这场并购盛宴中,南京化纤、电投产融、远达环保、海联讯等四家公司因重组消息而备受市场关注,股价连续涨停,南京化纤更是走出了连续12个涨停板的强劲走势。这些公司或通过资产置换切入新兴赛道,或剥离不良资产注入优质业务,实现了业绩和股价的双重提升。
其中,南京化纤通过资产置换,置出传统业务,置入滚动功能部件业务,成功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电投产融则剥离金融资产,注入控股股东的核电资产,成为国家电投集团核电运营资产整合平台,业绩规模大幅提升;远达环保在环保业务基础上,收购两家水电公司,丰富了水资源储备;海联讯在财务造假风波后,通过吸收合并杭汽轮B,实现了业绩的扭转。
除了这些备受瞩目的公司,还有许多上市公司也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了业务的拓展和升级。大唐电信出售亏损资产,注入安全芯片商大唐微电子,形成“安全芯片+特种通信”双主业布局;宝塔实业通过资产置换,转战新能源发电及储能业务,有望扭转持续亏损的业绩;格力地产、海汽集团等则选择进入免税业务,挤入大消费赛道。
对于业绩持续亏损的区域房企来说,转型似乎成为唯一的出路。合肥城建、华远地产等选择剥离房地产资产,分别装入交易服务、物业资产,寻求新的增长点。而现有业务本身就有看点的上市公司,则大多选择继续做大做强,继续注入集团内相关业务,如湖北宜化增加煤炭开采业务,中钨高新计划注入上游钨矿采选、冶炼业务等。
民企亦有“风采”
不仅是国资,许多民营资本集团也在积极为内部资产筹谋,以期借助更优质或更热门的业务,注入重组预期,快速抓住这轮牛市。松发股份计划退出日用陶瓷制品业务,80亿重组转战船舶制造;华峰化学计划收购控股股东旗下的华峰合成树脂、华峰热塑,继续做大聚氨酯业务;新诺威的重组被视为“石药系”的内部整合,继续向长效蛋白延伸。
然而,在并购重组的热潮中,也不乏一些业绩亏损的上市公司试图借此重振业绩,或者单纯想要蹭蹭热门赛道。这就需要投资者仔细辨别,是否真的能达到预期效果。同时,还有一些公司原本计划将上市外资产独立IPO,但由于IPO一度停滞,转而选择通过重组以期曲线上市。
对于那些没有强大资本集团做靠山、国资实力不够雄厚、甚至没有任何股东背景支撑的上市公司来说,它们只能从外部寻找更多的机会,横向或纵向拓展业务。这类公司大多面临业绩增长困境,通过重组既能抬升股价,又能冲一冲业绩。其中,江天化学、晶瑞电材等化工企业选择进入新的化学品领域;消费电子巨头光弘科技计划拓展汽车电子业务;主营特种纸和纸浆的恒丰纸业准备并购同行。
此外,还有一些公司本身营收规模不高,也选择通过并购重组来改变现状。但这类公司的预期究竟有多少能真正落地,还很难说。因此,投资者在考察这类公司时,一定要擦亮双眼,明确自己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每轮重组潮都不乏炒作的公司。它们通常没有概念、没有业绩、要跨界,目标自然是最热门的赛道。这类上市公司炒概念的嫌疑更大,投资者需要警惕被收割。其中,至正股份、佛塑科技等公司的股价因并购消息而一飞冲天,但它们的业绩并不理想。还有一些公司如日播时尚、金发拉比、永安行等,也选择跨界进入热门赛道,试图实现业绩的扭转。
然而,跨界并购并非易事。许多公司在跨界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行业壁垒、技术难题、市场竞争等。因此,投资者在选择跨界并购的公司时,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公司的实力、前景和风险。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并购重组的监管力度,确保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