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宗镜录略讲》里,曾经引用了一句有名的比喻,“如虫蚀木,偶然成文”。
意思就是人们在试图总结规律的时候,往往错误总结、瞎下结论,结果往往搞错。
许多时候,因为我们正好碰上一些事情,就把这些事情编制在一起串出一个总结,却没有发现其实这种总结就像虫子啃木头一样,偶尔啃出来好像一个文字的样子。
这样的文字也好像有一点意思,听起来也有些道理,可是下次这个虫子想照样再啃一行字出来,却怎么也不行了。
举例来说,一个投资者听说了一则消息,买了一个股票,结果第二天就涨停了。
这位投资者自然很开心,觉得找到了投资的真谛,下次继续如法炮制。可是听消息真的是投资的金钥匙吗?如果是的话,为什么大家每天都能得到这么多的消息,却很少有人在长期取得满意的回报呢?n再比如,一位白领在一线城市借贷买了几套房子,结果随着房价大涨,赚到了自己一辈子工资都赚不来的钱。
但是,这位白领因此找到了投资的真谛吗?还是他只是运气好、胆子大呢?n一个从1980年代就开始持续加杠杆加久期做多美国国债的投资者,一定会得到美国债券市场最好的投资回报。
但是,这位投资者是真的找到了投资的秘籍呢,还是只是运气好、胆子大呢?n在资本市场中,有一条不变的真理,即在每一轮牛市中,业绩最好的那个,一般都不是长期最靠谱的、收益率最高的。
牛市的发生,一般都伴随着人们难以想象的狂野涨幅。而在如斯的市场中,取得别人都不能取得的业绩,必然需要冒下别人都不敢冒的风险。
而正如华尔街名言“市场里有老的交易员,也有胆大的交易员,但是没有又老又胆大的交易员”所说的那样,敢冒市场里最大风险的投资者,很难是笑到最后的那个。
而即使在历史长河中,规律也是一样。
君不见,历代王朝变幻,第一批起义的人,如秦末陈胜吴广、汉末黄巾军、元末红巾军、明末诸位闯王,有哪一个笑到了最后呢?n所以,在总结投资规律、寻找投资方法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能只看眼前的收益率,然后随便找一个看起来有点关系的理由进行归纳,这样很容易得出“因为公鸡叫了、所以太阳才升起来”的结论,或者就像南先生所引用的那样,如虫蚀木、偶然成文。
我们需要认识到,在绝大多数时候,运气、而不是规律,决定了绝大多数我们所看到的短期业绩。
而且,对于一些市场来说,这个“短期”可能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二三十年。
许多时候,我们为了解释自己所看到的现象,穷尽脑汁找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但是我们却忘了,这些现象可能完全是由我们无法总结、归纳的随机因素导致的,而承认这种随机因素的存在、而不是一定要找出一个牵强的理由,才是正确的投资研究方法。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完全规避随机性带来的影响呢?n答案是:我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我们无法保证每个人生在同样财务状况的家庭,无法保证每个人得到平等的社会机遇,甚至无法保证每个人生而拥有一样健康的身体。
只有看穿了这个世界的不完美,我们才能意识到怎样的行动才是最有效的。
最有效的行动永远不会是最好的行动,但是它们却是我们能够采取的最正确的行动。
毕竟,投资者是人而不是神。对于我们来说,不完美会永远存在,而接受这种不完美、同时努力去找出最优概率下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为了追求完美而做出不切实际的归纳和总结,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最完美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