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近日,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正式对外公布了第二轮54家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广东省售电公司目录,目前处于7日对外公示阶段。目前已有13家售电公司。
点评:
拟新增54家售电公司,暴利模式或终结。
3月份~5月份,广州电力交易中心一共进行了3 个月份的撮合交易,成交电量分别为10.5亿千瓦时、14.5亿千瓦时和14.0亿千瓦时,发电平均降价-125.55厘/千瓦时、-147.93厘/千瓦时和-133.28厘/千瓦时,共撮合电量39 亿千瓦时,最终电厂向需求方让渡利润5.3 亿元。其中,第三方售电商成为需求侧主力,总共成交电量28.4 亿度,占比约73%。
在电力总体供给过剩的大背景下,在计划调度和大用户直购电外,发电企业想争取更多地利用小时数。在75%的返还系数,以及燃煤成本较低约115厘/千瓦时(按照320克/千瓦时的度电成本和360元/吨煤炭价格估算)的情况下,发电企业倾向于报低价获得大比例发电量。尽管发电平均降价幅度达到-133.28厘/千瓦时,但由于广东上网电价约500厘/千瓦时,火电企业仍有利润空间。
在用电端,由于电力用户对电价下调预期较小、敏感度相对不高以及获取电量为主,导致报价相对保守,例如3~5月份,用户侧最低申报价差分别为-38.4厘/千瓦时、-76厘/千瓦时和-29.6厘/千瓦时。 部分售电公司与用户签订了一年期的代理协议,规定了较小的降价幅度。另外,由于目前售电公司数量较少,相互间的博弈复杂程度相对小些。
但改变返还系数和增加售电公司数量等政策的完善,都将对售电公司的盈利空间产生较大影响。由于16年放开140亿千瓦时,平均到3~12月份,月均14亿千瓦时,年内售电总数量预计不会增加。此次拟新增的54家售电公司将提升博弈难度,大幅削减售电公司的平均电量份额,为获取发电电量,售电公司的报价也会提高。售电公司对电力用户的竞争也更加激烈,未来有望更多通过分成模式让渡更多的收益给电力用户。同时具有用户粘性和专业水平的售电公司将具有较大竞争优势。一方面,能够提供给用户附加值、节能和综合能源服务等粘性服务。另一方面,在对电力供给、负荷预测、煤炭价格和竞价策略等方面具有专业实力。
拟新增的售电公司,有望参与到售电大蛋糕的分享。2015年,广东地区总用电量约5400亿度,除去基本保障电量和大用户直购电外,大部分将用于电力交易。预计2017年,随着日前市场的推进,广东市场交易电量将达1000亿度。
重点推荐非火电类上市公司。关注标的:智光电气、长青集团和易事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