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校大模型产业发展与技术交流活动在成都高新区举行)
微成都报道 在12月25日的“2024人工智能大模型基准测试科创发展大会”(简称“大会”)上,红星新闻联合众多高校发起设立了高校大模型创新发展联盟,为大模型产业发展提供技术赋能和人才培养。
今日,大会分论坛活动之高校大模型产业发展与技术交流活动在成都高新区举行。该活动聚焦高校大模型的前沿成果与关键技术,旨在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交流平台,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推动大模型技术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交流活动上,天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高校分享了大模型研究成果。其中,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教授、天津大学“语言智能与技术”中外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熊德意进行了“多语言大模型FuxiTranyu与价值对齐”的主题分享。他认为有必要构建多语言大模型,体现相应国家语言的背景和文化,以及相应的知识。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助理教授王本友分享了大模型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案例,介绍了华佗GPT的发展历史、多模态和多语言的扩展情况。王本友还展望了大模型模拟病人培训医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潜力。
圆桌讨论环节,在电子科技大学智能计算研究院教授秦科的主持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冯洋、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副教授冯岩松、郑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教授昝红英以“如何推动高校人工智能(大模型)人才培养”为主题展开讨论。
另外,围绕“大模型时代的高校与企业新型关系:前沿研究、算力与合作”的话题,在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教授熊德意的主持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助理教授王本友、四川大学教授雷文强、中科曙光智能计算产品运营总监唐鹏分享了各自的见解和经验。
熊德意总结道,在构建大模型时代的高校与企业新型关系中,高校企业要双向奔赴。高校要企业化,做事要落地;企业也要高校化,瞄准前沿技术,推动技术发展。作为高校大模型创新发展联盟(简称“联盟”)发起人之一,他表示,希望联盟形成让高校和企业实现双向奔赴的平台。
此外,微成都记者从交流活动上了解到,中科曙光作为联盟首批企业成员,未来将根据联盟成员需求提供一定的算力支持。
红星新闻记者 俞瑶 实习记者 符小茵
编辑 肖世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