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个月涨了50%的蒙牛,被指“信披存疑”)
在“一篮子”政策刺激下,过去一周A股吹响反攻号角,成功收复3000点,交易量创下阶段新高。一江之隔的港股市场也不甘示弱,恒生指数再度站上两万点,刷新年内新高。
火热的港股市场行情自然诞生了不少表现突出的个股,以中国乳业“二哥”——蒙牛乳业为例,短短一周时间,蒙牛股价涨了35%,近一个月的涨幅接近50%,远超大盘整体涨幅。
当然,蒙牛的暴涨并不只归功于大盘的复苏。政策层面,9月26日,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通知稳定肉牛奶牛生产,针对生产和消费两端提出了强化扶持要求。尤其是消费层面,提出要促进牛肉牛奶消费,科学宣传展示鲜牛肉、鲜牛奶品质和营养价值,推广“学生饮用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拉动牛奶消费。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1-8月国内乳制品产量1916.8万吨,同比下降2.6%。同期乳制品制造业工业生产出厂价格指数显示,1-8月出厂价格均保持每月1.5%~3%的稳步下滑。虽然今年8月份,国内乳制品产量为256万吨,同比增长1.1%,是年内首次月度产量同比正增长。但与此同时,8月乳制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滑3%,达今年以来单月最大降幅。华泰证券判断,供需矛盾的核心仍在于需求偏弱、使得供给端的过剩凸显,当前在需求有望提振的背景下,原奶周期有望加速走向供需平衡。目前乳企龙头渠道库存清理基本告一段落,经营有望环比改善,叠加政策催化、有望进一步提振需求。
而在个股层面,蒙牛的近期表现堪称是“触底反弹”。东方财富网数据显示,蒙牛在此轮暴涨前已经历了数月的萎靡,尽管近一个月的涨幅高达49.59%,但今年以来整体跌幅仍达到8.39%,而恒生指数今年以来的累计涨幅为21.03%。
业绩层面上,蒙牛今年上半年除了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之外,四大细分业务亦全线下滑。其中,乳业液态奶业务实现销售收入362.615亿元,同比下滑12.9%;冰淇淋业务收入为33.714亿元,同比下滑21.75%;奶粉业务销售收入16.353亿元,同比下滑13.6%;奶酪业务收入为21.143亿元,同比下滑6.28%。
面对蒙牛这份难称亮眼的成绩单,多数机构袒露了“悲观”情绪。例如杰富瑞下调蒙牛乳业目标价12.9%;交银国际将蒙牛目标价降至16.04港元;华泰证券预计蒙牛2024至2026年每股盈利预测分别为1.03、1.11及1.2元,目标价由24.19元降至15.78港元。不过,蒙牛在股市的反弹表现也让部分券商“回心转意”。9月28日,华泰证券再度发布研报,将蒙牛的目标价由15.78港元调高为21.67港元/股。
值得注意的是,自媒体“金证研”近日发文指出,蒙牛乳业2023年年报多项信披存在“失实”。首先,蒙牛自称2023年推出首款液体蛋白营养补剂,但据北京农业职业学院2017年12月8日发布的公开信息,必乐营养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王牌产品必乐蛋白质水,是国内第一款即饮型蛋白质水,填补了国内液体蛋白质补剂的空白。此外,蒙牛乳业官宣于2023年10月成为国内首家自研HMO的乳企,而2022年已有生物企业合成同类型HMO并实现产业化落地。除此之外,蒙牛乳业在年报中披露其于2023年5月,在宁夏建成投产全球首座乳业全数智化工厂,全面投产后可实现三个一百,即100人创造100万吨年产量、100亿元年产值。而早在2021年,伊利股份已有类似的数智化工厂落地,当年,该工厂便实现了年营收突破100亿元、年产量突破100万吨,成为全球首家年度产量及综合营收实现“双百突破”的单体液态奶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