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杰锐思IPO:理论/实际收现金额相差约两亿、产能信息与批复冲突尚存疑点)
中宏网股票12月7日电 据深交所网站消息,深交所上市委定于2023年12月8日召开2023年第88次上市委审议会议,届时将审议苏州杰锐思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杰锐思或发行人)的创业板首发事项。而结合申报稿及公开信息,作为一家从事智能检测设备和智能生产组装设备(线)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的科技型企业,杰锐思尚存在营收(或收现)、产能及溢价转让等方面的疑点。
理论收现额与实际收现额相差约2亿
杰锐思披露的上会稿内容显示,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各期营收分别为43408.88万元、55686.57万元、62695.44万元、19135.30万元,2020至2022年度营收复合增长率达20.18%;对应的各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11.36万元、6248.3万元、8303.96万元、235.05万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2142.39万元、5314.04万元、7756.81万元和140.88万元。
图片来源:发行人上会稿
需要指出的是,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各期其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45868.14万元、39793.96万元、50372.68万元、32717.34万元,收现比分别为1.06、0.71、0.80、1.70;同期收账款余额分别为17963.47万元、33397.87万元、39801.82万元和33229.13万元,占各期营收的比例分别达41.38%、59.97%、63.48%和173.65%。
图片来源:发行人上会稿
而参考杰锐思申报稿内容,其2019年应收账款余额为16966.01万元,也就是说2020年至2022年各期较上期应收账款余额的增额分别为997.46万元、15434.40万元、6403.95万元。
根据收支平衡法则,2020年营收与同期应收账款余额增加额之和(44406.34万元)减去当期应收账款余额的得数为26442.87万元,该金额与当期收现金额(45868.14万元)相比,约少19425.27万元,差额占收现金额的比例约为42.35%;同样以此类推,2021年营收与同期应收账款余额增加额之和(71120.97万元)减去当期应收账款余额的得数为37723.10万元,与当期收现金额(39793.96万元)相比约少2070.86万元,差额占收现金额的比例约为5.20%;2022年营收与同期应收账款余额增加额之和(69099.39万元)减去当期应收账款余额的得数为29297.57万元,与当期收现金额(50372.68万元)相比约少21075.11万元,差额占收现金额的比例约为41.84%。
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中含有倾销税,财务状况正常的企业,收现金额通常而言会略大于营收金额,即使有点出入比例相差也不会太多。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与上期应收账款余额冲账后,企业各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应略大于营收金额,但多出金额占比也仅与倾销税比率相接近。
虽然对于产品倾销税税率及2020年和2022年理论收现金额与实际收现金额分别相差约2亿元左右的原因,杰锐思并未回应,但其中是否涉及虚增营收、提前确定收入、占用营收资金等方面的疑点,或应重点关注。
资产负债平衡法则难解现金及等价物疑点
现金流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同时现金流也是企业运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代表着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实际价值。
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各期杰锐思现金流量净额分别3592.41万元、-5466.24万元、-1932.63万元和6247.86万元,占当期净利润分别为111.87%、-87.48%、-23.27%和2658.12%。对应的各期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分别为5923.90万元、1638.17万元、-4865.13万元、2639.92万元,以至各期货币资金相对平稳,分别为11964.66万元、12882.06万元、8213.65万元、12485.20万元。
需要指出的是,发行人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各期负债和股东权益合计金额分别为49976.34万元、74954.65万元、88127.74万元、88024.58万元,其中2021年至2023年上半年增加金额分别为24978.31万元、13173.09万元、-103.16万元。
图片来源:发行人上会稿
同时合并资产负债表显示,同期非流动资产分别为10134.87万元、11854.28万元、11983.66万元、13173.63万元;非流动负债分别为4013.25万元、3294.36万元、2290.83万元、842.97万元。非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负债额之和分别为14148.12万元、15148.64万元、14274.49万元、14016.60万元。也就是说2021年至2023年上半年各期非现金资产增加额分别为1000.50万元、-874.15万元、-257.89万元。
图片来源:发行人上会稿
根据资产负债平衡法则,用2021年和2022年负债和股东权益合计金额增加额(24978.31万元、13173.09万元)减去同期非现金资产增加额(1000.50万元、-874.15万元),得出的数据分别为23977.81万元、14047.24万元。也就是说,上会稿所披露的2021年和2022年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加额与理论应增加额分别相差约22339.64万元、18912.37万元。
图片来源:发行人上会稿
究竟什么原因导致非现金资产增加额及现金等价物增加额与负债和股东权益数难以吻合,或许杰锐思才能解释。
产能信息与批复内容匹配性尚存疑点
招股书中杰锐思称,智能制造设备主要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进行生产,产品的生产以机械、电气模块的组装等工序为主,直接生产人员是制约公司产能的主要因素。以设备的台数作为产能统计口径无法准确反映出生产能力,而以直接生产人员的标准工时和实际工时数作为统计口径能更客观、准确地反映产能利用率。因此,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各期产能利用率分别为112.32%、115.99%、122.25%、119.58%。
“智能检测设备”和“智能生产组装设备”作为发行人主要产品,2019年至2023年上半年各期,“智能检测设备”对应产量分别为289台、354台、587台、374台、171台,对应的产销率分别为92.39%、106.21%、93.53%、95.19%、81.29%;“智能生产组装设备”对应的产量分别为277条、463条、436条、388条、303条,对应的产销率分别为66.79%、92.44%、93.58%、89.69%、32.34%。
图片来源:发行人上会稿/申报稿
也就是说,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各期,在产能利用率分别为112.32%、115.99%、122.25%、119.58%的情况下,发行人主要产品“智能检测设备”对应产量分别为354台、587台、374台、171台;“智能生产组装设备”对应的产量分别为463条、436条、388条、303条。
而据江苏玖清玖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9月27日对发行人此次募资项目“智能装备产业化建设项目”出具环评报告内容,在“智能装备产业化建设项目”实施前,发行人取得批复且已实施施工并验收的项目仅“年组装200台/套自动化设备及智能生产线等项目”,该项目2020年7月24日方完工、2020年11月4日方通过了自主验收。
图片来源:绿网公益环境数据中心
且发行人2018年6月取得的年组装200台/套自动化设备及智能生产线等项目环评公示内容显示,该项目投产后形成的年产能为“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设备100台/套、半导体测试封装设备100台/套、屏幕检测设备50台/套、自动化设备及智能生产线200台/套”。显然招股书所披露2020年和2021年产能远大于批复产能。
图片来源:第一环评网
另外,杰锐思此次IPO拟用募集资金实施的“智能装备产业化建设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36160.89万元,约占此次募资总额的比例约为59.90%。项目耗能方面,江苏玖清玖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出具环评报告内容显示,本项目为扩建项目,在原产能基础上扩建完成后,年度用电损耗量约为280万度/年。而上会稿内容显示,杰锐思2022年度用电量已达到279.91万度/年。难免让人质疑其是否存在将已完工项目拿来募资的情形。
股权溢价转让的背后谁是受益者
2020年5月5日,杰锐思注册资本由9000万元增加至9525万元,新增注册资本人民币525万元,相应增发普通股股份525万股。其中聚源铸芯以货币资金认购187.5万股,元禾璞华以货币资金认购187.5万股,新潮集团以货币资金认购112.5万股,英菲欧翎以货币资金认购37.5万股。以此计算认购价均为1元/股。
2021年12月20日,杰锐思实控人文二龙将所持有的2%的股份(对应的190.5万元股份)以3000.00万元转让给新潮集团;同时注册资本由9525万元增加至9880.6028万元,其中金开德弘认购新增注册资本260.3539万元,刘双渝认购新增注册资本95.2489万元。以此计算,新潮集团受让价格为15.748元/股,同日金开德弘和刘双渝的认购价却为1元/股。
此外,在认购后仅四个月,刘双渝即以15.748元/股的价格将所认购股份转让给了领胜投资(领益智造(002600.SZ)实控人曾芳勤持股比100%的企业),美其名曰为股份代持还原。但需要指出的是,领益智造为杰锐思3C领域主要客户,新潮集团也是发行人供应商合肥图迅(合肥图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间接第一大股东。
关于此次募投项目的风险,杰锐思称,由于在募资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仍然会存在技术落后、人员流失、市场环境变化等各种不确定因素,若出现变化,投资项目预期收益难以实现,不仅可能会影响项目的完工进度和经济效益,且存在因资产折旧及摊销费用大幅增加的情形,从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特别声明:文中提及内容均来源于公开信息,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