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近6成员工强烈支持 携程宣布在国内率先开启混合办公模式)
2月14日,在线旅游公司携程宣布将在全公司推行混合办公制度。3月1日开始,每周三、周五,公司各事业部、职能部门可根据实际管理需求,实行或逐步推行1-2天的混合办公,即每周有1-2天,符合条件的员工可自行选择办公地点,既可以是家里,也可以是咖啡厅或者度假酒店等。携程同步发布了与之匹配的员工申请和管理流程、设备支持等政策,这意味着携程成为国内首家率先实际推行混合办公制度的公司。
据携程介绍,此轮推广基于从2021年8月开始的超过1600人参加的混合办公实验,结果显示,经过近半年的实验,员工参与意愿上升至近六成,在绩效无明显影响的情况下,离职率下降约三分之一。
携程集团董事局主席梁建章表示:混合办公制度的推广是企业、员工和社会的多赢。不仅在不影响效率的情况下提升员工的满意度,还有利于减少交通堵塞、环境保护;缓解高房价和地区间差异;另外有利于家庭和谐、女性职业发展和提高生育率。希望混合办公制度未来在更多主流中国企业被推广,这将对中国的社会和经济产生积极且深远的影响。
据了解,疫情后,一些头部高科技公司,如亚马逊、谷歌、微软、苹果开始把远程办公常态化、制度化,每周只要求员工来公司1-2-3天。中国作为劳动力大国和互联网大国,也开始直面这个变化。这次携程率先在全公司推广混合办公模式,反映了远程办公对效率的提升作用不仅适用于国外公司,也适用于中国公司。
超6成员工强烈支持 离职率下降三分之一
据了解,携程最新一轮实验启动于2021年8月,共计1612名员工参与,其中还包括约400位主管。职能以互联网公司核心职能——产品研发为主,业务和职能部门也参与其中。
“兴奋,又有点担忧。担心生活和工作边界会变得很模糊。”
来自携程机票事业群的设计师婷婷(化名),是在去年9月的周会上得知自己进入了混合办公试验的白名单。在此之前,她就有关注到国外对于混合办公的一些报道。但参加试验前,她不确定到底会带来积极还是消极的影响。
在经历过五个月的试验后,她对混合办公从中立的态度变成了支持。作为设计师,她发现在远程工作时,对方通常会先跟她预约沟通的时间,这让她更容易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也更容易专注而不被打断。而在生活方面,混合办公不仅节省了通勤时间,让她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睡觉,就连“化妆品也省了”。
携程关于“混合办公制度”的整体数据显示,参与员工对混合办公制度的态度,在试验后持续向好:不支持的由1%下降为0.1%,中立降低5.3%,而强烈支持的占比提升6.3%至近60%。
在实验后的调研中,71.9%的员工认为混合办公不会对绩效产生影响,这一比例提升了3.8%;而主管中,这一比例更高,达到76%,提升的比例也更高,为10.8%。
这一预期也在实验员工的年终绩效结果中得以体现,各等级绩效员工占比没有明显变化,而离职率则降低了32%。
“我们没有发现对个人的表现或者事业部整体目标的达成有大的影响。”谭东(化名)是携程机票事业群的一名负责人,他发现,混合办公制度还对员工的满意度和幸福程度很有帮助,便于保留住优秀的员工,改善流失问题。“主管要更加开放包容一点。对混合办公这种模式不要有一种先天性的担心,其实没那么可怕。”
梁建章看重“混合办公”社会效应
在近六成支持混合办公的员工调研中,携程总结出投票最高的3个理由:减少了通勤时间,时间利用更高效(93.6%);便于平衡工作和生活(78.4%);幸福度高,工作上更有创造力(75.1%)。
就职于携程机票业务部境外业务组的阿来(化名),日常的通勤时间经常会达到两个小时。参与混合办公后,他每周花在通勤上的时间得到了极大的缩短。他还发现自己在混合办公期间,往往会有一个更为良好的工作状态。因为“可以把原本用在通勤上时间,花在调整我进入工作状态中”,这往往会让陈思来有一个更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当天的工作。
阿沐(化名)则是携程技术运营中心,海外IT支持部的一名员工,日常工作大部分是在线沟通。混合办公有效节省了她在日常生活方面的开销。“如果来公司的话,我可能会选择在楼下去跟同事一起吃饭,或者买一些奶茶,那么一天我饮食方面的开销可能是50甚至是6、70元”,“如果在家的话,我就有时间,也有条件去自己做饭,这样的话一天可以省下来五六十块钱。
这也是梁建章倡导携程“混合办公”所期待带来的社会效应之一。
梁建章认为,混合办公制度的推广有助于减少交通堵塞,保护环境,又能缓解大城市高房价和地区间差异:“如果一个城市平均每天有20%的人员采用远程办公,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通勤日的交通拥堵,车子少了增加了通勤效率,也会使得人们更愿意住在市郊。长此以往,近郊和市中心的房价总价可能越来越接近,近郊副中心更加繁荣。”
他同时认为,除了大城市近郊,小城市的员工也可以在家为总部在大城市的公司工作,尤其是那些离大城市在2小时高铁可达的小城市。“如果政府能加大大城市郊区和周边小城市的住房用地和公共设施供给,那将带来新一轮的投资和建设,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