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8家城投主体评级被下调 尾部城投风险加大)
据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8家城投债发行主体评级下调。
城投也不香了!据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8家城投债发行主体评级下调,与此同时评级上调的城投则大幅减少。
被下调主体评级的城投,主要是因为债券违约、行业景气度下滑、经营能力减弱、盈利水平下降、债务压力增大等五方面的因素。从目前来看,短期内城投债到期兑付压力依然较大,叠加偏紧融资政策,弱资质区域的尾部城投边际风险有所加大。
近日,中证鹏元发布公告,将黔南州投资有限公司(下称黔南州投资)评级展望下调为负面。黔南州投资是贵州的一家城投平台,目前中证鹏元、联合资信等评级公司已将黔南州投资评级展望调为负面。调整原因主要在于:一是黔南州投资目前存在多笔未决诉讼且涉及金额较大;二是部分对外担保对象存在非标违约,同时多家被担保对象被列为被执行人和失信被执行人,且合计执行标的规模较大,黔南州投资面临较大的或有负债风险;三是黔南州投资有多家子公司被列为被执行人,且存在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风险;子公司借款存在欠息和未结清关注类贷款。
从黔南州投资4月披露的2020年财务报告看,情况也不乐观。公司利润过度依赖财政补贴,2020年利润总额有97.33%来自财政补贴,同比上涨54.31个百分点;同时现金流情况恶化,2020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同比大幅下降42.66%,经营性现金流比2018年减少71.25%。其投资资产质量也雪上加霜,截至2020年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及其他应收款余额合计占总资产比例为33.86%;累计担保余额占公司净资产的比例为34.92%,都成为业绩暗礁。
城投信仰开始破灭?根据中泰证券周岳团队统计,今年1月至7月份共有26家城投债发行主体评级下调或展望调整,其中,18家城投债发行主体展望调整,8家城投债发行主体评级下调。下调主体主要涉及基建和土地开发业务。贵州省评级下调的企业较多,涉及16家发行人,其次为山东和重庆。
评级下调的主要因素集中在五个个方面,一是债券违约、债务逾期;二是行业因素,如行业景气度下行、区域经济、信用环境恶化;三是经营能力因素,如应收转款、预付款回收风险、内部治理不善等;四是盈利能力因素,如资产、业务缩减,营收下降、盈利空间下降等;五是偿债能力因素,如债务压力增加、或有负债风险、资产流动性较弱等。在18家企业的评级报告中,偿债压力较大、资产以存货和应收账款为主导致流动性较弱和公司对外担保过多存在风险分别出现了18次、15次和15次。应收账款回收风险、借款逾期也是重要原因,分别出现13次和12次。
城投公司评级被频繁下调的同时,城投债净融资规模也在大幅减少。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今年城投债发行总量3.34万亿元,同比上涨23.14%,但净融资规模同比下滑12.67%,投资人对于城投的态度趋于谨慎。
尾部城投的压力逐步显现。财信证券分析师黄红卫表示,银监会“15号文”对城投平台的融资进行了更加细化的规定,堵住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新增的口子,主旨在于推动地方隐性债务化解,打消财政兜底幻觉,使城投信仰进一步弱化。同时,考虑到城投平台公益性的身份、全国一盘棋的特点、缩小地方贫富差距的功能,决定了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城投平台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这也决定了城投平台的信用资质相对具有天然优势。但“15号文”的影响也是结构性的,对过于依靠短期债务、融资行为不规范、传统城投业务占比低、市场化业务占比高、金融腾挪空间窄的城投平台影响更大,城投平台的信用资质会进一步分化。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城投债仍将是值得关注的良好投资标的,出现大面积信用风险暴露的风险很低,即使出现风险也是局部性的、渐进的。具体到操作层面上,重点关注城投高有息负债率、高待偿规模、非标及债券融资占比高、短期债务占比高、金融腾挪空间窄的尾部城投的再融资压力和信用风险。
华创证券分析师周冠南也给出关注尾部城投风险的提示。周冠南认为,目前安全属性相对较为突出的省份为浙江、广东和福建,其次是江西、山西和河北。收益性方面,今年以来各省城投债信用利差分化明显加剧。贵州、东北三省、云南、青海、天津整体利差最高,且整体仍在走阔,目前基本处于历史分位数较高点。而利差较低的发达省份,如江浙沪、广东、北京、福建等,今年以来利差整体呈进一步压缩态势,处于10%以下的历史分位数水平。整体看,短期内城投债到期兑付压力较大,叠加偏紧融资政策,弱资质区域的尾部城投边际风险有所加大。在城投债配置方面,建议谨慎择券,首先考虑是否兑付,再考虑合意的价格。在研判标的违约风险时除了基于城投公司基本面及外部环境外,还应结合历史隐含评级的变化和中债估值的波动情况综合分析。对于风险偏好极低的机构,可在安全属性较为突出的广东、福建和浙江进行择券。对于有一定风险容忍度且对收益有一定诉求的机构,可在江西、河北和苏北进行选择,或可在浙闽粤进行有选择的下沉。而有高收益账户的机构,云南、天津和东三省等区域可进行重点关注。
(作者:叶麦穗 编辑:马春园)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