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务院金融委: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建立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7月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召开第五十三次会议,深入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研究未来一段时期金融领域的重点问题,部署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工作。会议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金融委主任刘鹤主持,金融委成员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会议指出,要加强金融系统党的建设,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把握宏观,服务实体,守住底线,提升专业化水平,认真办好自己的事。
过去几年,中国金融业开放迈出里程碑式的步伐:银行、证券、基金、期货、人身险等领域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已完全取消,外资股东资质要求不断放宽;企业征信、评级、支付等领域已给予外资国民待遇;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不断深化,配套的会计、税收和交易制度不断完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并未打乱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节奏,如惠誉在当年成为继标普之后第二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评级公司。
金融开放的经验表明,金融业开放不仅引入了机构、业务、产品,增加了金融要素供给,还促进了制度规则的完善。这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能力,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次金融委会议再次重申“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表明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我国仍将坚持金融业对外开放。新形势下,金融业对外开放将继续坚持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
近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陆续召开会议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部分内容亦涉及到金融开放的议题。银保监会表示,要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提升金融体系的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证监会表示,要提高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本领,继续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型双向开放。
央行副行长刘桂平此前表示,要推动金融业系统化、制度化开放。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为外资进入国内市场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发挥内外资金融机构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作用,为参与双循环的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未来金融对外开放将会继续有序推进,外资参与境内市场和内资参与境外市场的规模和程度会随之不断扩大,相关配套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将会及时跟进。”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
此次会议强调,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强对金融领域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针对性的问题研究。会议列举了建立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深化金融机构改革、优化金融组织结构等多项重大课题。
其中排在首位的是建立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中央银行制度是最重要的现代经济制度之一,在国家金融制度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从国际经验来看,“现代央行制度”的内涵很丰富,包括货币政策调控更加注重运用价格型调控框架、更加注重价格稳定、更加注重与公众沟通、更加注重独立性、更加注重金融监管。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成思表示,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应该以基础货币投放机制的完善和市场化利率体系的建设作为两大逻辑支柱,用以联结中央银行的目标体系、调控体系、传导机制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四大支撑点。
此次会议再度提到政策性金融改革。2019年9月,金融委第八次会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完善治理体系和激励机制,遵循金融机构经营规律,发挥好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逆周期调节作用。
此次会议表示,要坚持依法合规,完善规则制度,一行一策,从增量改革入手,渐进式、分步骤推进存量业务改革,实现业务分类管理分账核算,有序提高透明度,强化资本约束,加强风险管理,健全激励机制,压实机构主体责任,更好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方面的重要作用。
1994年,国开行、农发行、进出口银行三家机构作为中国的政策性银行成立,初衷主要是为了解决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不分的问题。多年来,三家政策性银行为中国的“两基一支”(基础设施、基础建设、支柱产业)提供金融服务,特别是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的业务转型中,三家政策性银行也开始涉足商业性贷款。因此,未来“实现业务分类管理分账核算”利于厘清政策性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的边界。
(作者:杨志锦 编辑:包芳鸣)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