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证券要闻 - 正文

国资委强化央企风险管控:资产负债率高于管控线的子企业不得开展金融衍生业务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国资委强化央企风险管控:资产负债率高于管控线的子企业不得开展金融衍生业务)

4月30日,国资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衍生业务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称,去年以来多数央企严守套保原则,金融衍生业务运行总体平稳。但部分企业存在资质审核把关不严、信息化监测水平不高、业务报告不及时等问题。

对此,《通知》明确提出,资产负债率高于国资委管控线、连续3年经营亏损且资金紧张的子企业,不得开展金融衍生业务。《通知》还要求,央企需论证开展金融衍生业务的必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26日国资委印发的《关于加强地方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管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也将金融衍生业务作为高风险业务之一。该意见提出,严控低毛利贸易、金融衍生品、PPP等高风险业务,管住生产经营重大风险点。

“金融衍生品工具是中性的风险管理工具,但衍生品交易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由于衍生品交易多具有高杠杆的特征,如果工具选择不当,不仅不能实现对冲基础资产风险的目的,还可能会放大交易损失。”方达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汪灵罡称。

需论证开展金融衍生业务的必要性

根据国资委2020年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金融衍生业务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界定,金融衍生业务,主要包括中央企业在境内外从事的商品类衍生业务(指以商品为标的资产的金融衍生业务,包括大宗商品期货、期权等)和货币类衍生业务(指以货币或利率为标的资产的金融衍生业务,包括远期合约、期货、期权、掉期等)。

“在过往的10多年里,中央企业在境外以国际投行为交易对手方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时常折戟沉沙,损失高达数百亿人民币。”汪灵罡表示。

早年中国航油在新加坡因衍生品交易损失引起广泛关注。“2008年又有东航集团、中航集团、中国远洋等中央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品出现巨额浮亏的事件出现。动辄几十亿的亏损,已严重危及了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国有资产的安全,实在令人痛心。”在2009年,时任国资委副主任李伟如此表示。

2018年12月,中国石化子公司原油衍生品交易亏损的传言引起市场关注。中国石化发布的临时性公告一定程度上证实这一传言:公告称中国石化全资子公司联合石化“在某些原油交易过程中因油价下跌产生部分损失”。

此次国资委《通知》指出,中央企业集团董事会负责核准具体开展金融衍生业务的子企业(以下简称操作主体)业务资质,研判业务开展的可行性,确定可开展的业务类型,不得授权其他部门或决策机构审批。 

“金融衍生业务具有杠杆性、复杂性和风险性大的特点。非金融企业开展金融衍生业务应严守套期保值原则,来降低实货风险敞口。”沪上某股份行金融市场部人士表示。

《通知》提出,业务可行性论证应当包括:开展金融衍生业务的必要性,应当基于降低主业范围内的实货风险敞口而开展,具有客观需要。此外,央企集团董事会需核准事项应当明确操作主体的交易品种、工具、场所等;应当优先选择境内交易场所,集团未经营相关境外实货业务的,不得从事境外金融衍生业务。

“以外汇交易为例,企业要正确认识外汇套期保值的作用,远期外汇合约最重要的是锁定成本,而不是借此增加利润。”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说,“或许企业会因为一两次市场误判而减少获利,但在目前汇率趋向双向弹性波动的时代,一定比率的外汇套期保值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规避风险。不能老想着少赚了,而要多想怎样避险。”

此次《通知》也提出,开展投机业务或产生重大损失风险、重大法律纠纷、造成严重影响的,集团应当于24小时内书面向国资委(财务监管与运行评价局)报告,并就事件处置进展建立周报制度。突发或特别紧急事项可先口头报告,在2个工作日内补充书面报告。

“不得开展金融衍生业务”的情形

《通知》还明确了“不得开展金融衍生业务”的情形,将资产负债率红线细化为“高于国资委管控线”,将经营亏损红线细化为“连续3年经营亏损”。

此次《通知》提出,资产负债率高于国资委管控线、连续3年经营亏损且资金紧张的子企业,不得开展金融衍生业务。操作主体开展投机业务或产生重大损失风险、重大法律纠纷、造成严重影响的,业务资质应当暂停,风险处置及整改完成后,需恢复开展业务的,报集团董事会重新核准。

资产负债率方面,根据国资委此前印发的相关文件,原则上以本行业上年度规模以上全部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基准线,基准线加5个百分点为本年度资产负债率预警线,基准线加10个百分点为本年度资产负债率重点监管线。  

“资产负债率高、连续经营亏损的企业本身就存在债务风险,如果再开展金融衍生业务,风险可能会放大,因此有必要禁止。”前述股份行金融市场部人士称。

此外,《通知》还提出,各中央企业集团应当建立金融衍生业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集团范围内所有业务进行每日监控,建立健全风险指标体系,实现在线监测和预警。市场人士认为,这有助于技术上严控风险、防范投机。

(作者:杨志锦 编辑:张星)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