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B股资讯 - 正文

把金融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升至新高度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 勇 2019-11-28 07:04: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把金融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升至新高度)

央行日前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提出,进一步提高金融供给对实体经济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既是对一段时期以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的肯定,又是对新形势下金融供给提出的更高要求。

金融供给是指各类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为金融需求主体提供的金融供给产品或服务。金融供给的本质功能是服务实体经济,而评判金融供给总量和结构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是否能让金融需求者有获得感和满足感,是否有助于推进本国经济发展。平衡的、充分的、完善的金融供给一定会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良好影响,反之,一定会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发生了巨变,成为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受经营理念、创新能力、服务水平以及市场结构的局限,我国金融业仍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整体来看,当前我国金融的有效供给不足以满足经济发展新阶段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尤其表现在不能充分实现企业和居民对风险管理和财富管理的多样化需求等等。换言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成为制约我国金融运行效率提升及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短板和痛点。

为提高金融供给质量,今年以来,管理层在全力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尽管全球经济政治格局仍处于深度调整过程中,我国经济金融发展面临的外部挑战明显增多,但是,金融系统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按高质量发展要求迎难而上,推动宏观政策有效实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加强,金融秩序不断好转,金融改革开放大有进展,实现了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良好开局,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作出了贡献。

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央行在货币信贷及金融改革政策上更为精准务实。一方面,央行着眼引导中小银行回归基层、服务实体,于今年9月宣布对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商行实施额外降准,释放资金约千亿元,并将相关城商行使用降准资金发放民营、小微企业贷款情况纳入宏观审慎评估考核,让民营、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主力获得“精准滴灌”。另一方面,着力打通传导渠道,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例如,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就大有助于疏通市场化利率传导渠道,推动银行改进经营行为,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促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如今,效果已初步显现,一连串措施让更多金融“活水”流向了民营和小微企业:今年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较2018年高点下降0.36个百分点;截至三季度末,中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39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3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0.81%,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0.9个百分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户数2086.4万户,较年初增加363.16万户。

然而,要在巩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金融供给对实体经济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还需加大优化金融结构的力度,满足不同实体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一个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建立,迫切需要优化大中小金融机构布局,丰富各类金融业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体系,使其能覆盖不同产业、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同时,还需大力完善金融市场基础制度,努力构建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这样的金融体系,运作起来才灵活自如,游刃有余。

防范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供给的永恒主题。试想,如果一个金融供给体系连最起码的防范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都做不到,哪里还谈得上提高适应性和灵活性?为此,必须加强金融监管,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有效监管跨行业、跨市场、跨部门的金融创新活动,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形成良性循环,最大限度保护民众合法权益。此外,还需深化中小银行改革,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加强金融领域制度建设,增强金融业治理能力。

当前,监管层多次提及“强化逆周期调节”,这需要发挥包括货币信贷政策、宏观审慎政策、金融监管政策这个小“几家抬”和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市场管理政策这个大“几家抬”共同作用,形成合力,切实提升金融供给服务的质效。今年以来,货币信贷等金融政策及其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财税方面的减税降费及加大财政支出力度也很大。为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市场准入门槛不断放宽,有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经济的活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近期印发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9年版)》,所有这些举措,都将把我国金融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升至新的高度。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