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焦点透视 - 正文

3000亿的诱惑 A股市场成为国际投行的一块金矿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邹愚 2006-09-06 08:13: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Bondware数据显示,2006年初-8月初,高盛在中国企业香港融资承销排行榜中居首位,所负责融资交易138.16亿美元
  本报记者 邹愚 实习记者 周琰 深圳报道
  毫无疑问,中国正在成为国际大投行们的一块金矿。
  来自Bondware的数据显示,今年年初到8月初,高盛以主承销商或联席承销商身份所负责的融资交易(包括股票以及可转债)高达138.16亿美元,在中国企业香港融资排行榜中高居首位,所占市场比例为18.7%,而瑞银集团的承销金额也高达126.33亿美元,所占比例为18.4%。
  实际上,这些只是冰山一角。
  据本报对公开资料进行的初步统计显示,年内中国企业通过证券市场的筹资额(含A股和H股的IPO和可转债)将突破3000亿元,在中国经济连年高速增长的背后,更大规模的证券市场融资和更丰厚的投行利润已经不是悬念。
  而在“中国筹资热”兴起之时,“华尔街开始走入金融街”。
  美资投行占半壁江山
  据Bondware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1月-8月,中国企业在香港地区融资承销收入的前十名中,高盛和瑞银集团位居冠亚军,摩根大通排名第三,其交易笔数为12笔,承销的融资额为58.61亿美元,占市场份额的8.8%,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花旗及摩根士丹利分别以6.5%、5.9%以及5.8%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另外四家分别是Caylon(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美林证券、德意志银行和BNP(百富勤),市场份额分别为3.5%、3.4%、1.7%和1.6%。
  相比之下,高盛仅以4笔交易就使其总融资额高居榜首,其中,中国银行功不可没,瑞银也因此受益。今年6月1日,中国银行香港上市,筹集资金达到112亿美元(约860亿港元),这成为高盛和瑞银投行业务的大头。
  而在这前十家榜单中,高盛、摩根大通、花旗、摩根士丹利和美林五家美资投行占据了半壁江山,其融资金额占市场份额合计为42.6%。
  说中国是国际投行们的“金矿”并不为过。根据美国金融逻辑公司全球投资银行技术部主管、高级商业分析师李曦寰的统计,去年有78家中国企业于世界各地的七大主要股票市场IPO上市,融资总额高达188亿美元,占全球IPO融资总量的11.09%,就IPO融资总量而言,中国第一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IPO融资大国。
  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李小加向本报记者表示,招商银行的H股上市将使得摩根大通今年的投行业务业绩闪亮。
  招商银行将于9月22日在香港联交所挂牌,其筹资额最多不超过207亿港元,摩根大通、中金和瑞银为其主承销商。若招行H股筹资额达到207亿港币,则瑞银的承销金额将超过高盛,成为今年中国企业香港融资的最大赢家。而摩根大通尽管未能进位,但仍然可以为自己赢得一份值得称赞的成绩单。
  招商银行在H股的成功上市及随后的工商银行和中国人寿将在A股上市(其中,中国人寿预计发行15亿股,筹资额约150亿元,工商银行拟发行不超过179亿A股,加上其在H股的筹资,预计筹资额为100亿-150亿美元),这样,年内中国A股和H股证券市场的融资额将在3000亿以上。
  华尔街走入北京金融街
  逐鹿中国,正在成为国际投行的必然选择。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外资机构都在考虑与内地金融机构谈与此相关的事情,大家都希望能有机会进来。”8月底,李小加在深圳表示。
  8月14日,摩根大通宣布迁址,美国摩根大通银行有限公司北京分行,香港摩根大通证券(亚太)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及摩根大通亚洲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均迁入中国北京西城区金融街7号英蓝国际金融中心20层办公。在同一栋楼里办公的,还有高盛和瑞银。
  “这可以说是‘华尔街走入金融街’的一个象征。”李小加说,“我们希望在一般意义的跨境业务之外,能够更广泛地介入中国市场。”
  据wind资讯统计,自5月初融资开闸至9月4日,A股市场已完成41例融资项目,其中21只新股IPO,可转债项目3例,配股1例,增发项目22例,共募集资金937.36亿元。
  据中国证监会统计,2006年1-7月份中国企业通过H股市场共筹资(包括IPO和再融资)134.3亿美元(计1074.93亿元人民币)。
  尽管A股市场目前的筹资额还赶不上H股,但是考虑到A股市场从2005年5月股改启动后就停止融资,直到2006年5月才恢复融资功能,在短短四个月内融资额直逼H股,可见A股潜力之大。
  因此,不难理解,为何除了瞄准中国企业海外IPO之外,这些国际投行们也开始把眼光转向中国A股市场。
  对于国际投行而言,要在A股一级市场上分一杯羹,最便捷的方式莫过于通过收购一家中国本土券商,以此获得其在中国的投资银行和经纪业务方面的牌照。
  如果说中金是摩根士丹利十年前在中国播下的一颗种子,那么从两年前起,外资投行的种子开始遍地发芽。
  2004年注册资本金10.72亿元的高华证券成立,今年6月份,瑞银重组北京证券成功,注册资本金30亿的瑞银证券诞生;此外,摩根大通接洽辽宁证券,摩根士丹利密洽山西证券,外资并购潮风起云涌的背后透射出其对一个融资大国的期望。
  本土力量初长成
  与此相对应,本土券商将面临巨大的考验。原因是,与国际投行相比,国内投行还有很大的差距。
  以瑞银为例,仅中国银行一单,就可与高盛共享20亿元的承销收入,工商银行的发行,估计也将给包括瑞银在内的承销商带来20多亿元的承销费。
  而国内的“顶级”券商在此方面的收入与之相去甚远。以中信证券为例,其中报显示,证券发行业务收入只有1.1亿元(不包括中国银行承销费),表现最好的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的半年报显示,其证券承销业务的收入为2亿元。
  值得庆幸的是,在本土市场融资扩张的同时,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等国际投行由于受到政策限制,还无法完全参与其中。然而,根据WTO承诺,2006年底中国将向外资开放金融市场,留给本土券商的时间已不多了。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18日,完成发行的21只新股给相关投行带来的收入超过10亿元,其中仅中国银行200亿元的募集金额就给中信证券、银河证券、国泰君安三家券商贡献了近5亿元的承销保荐收入。
  “要看到目前A股市场和H股市场的差异。”兴业证券研究部总经理孙国雄认为,有些因素并不是由投行本身造成的。
  “H股的发行是市场化的,拼的是公司实力、定价能力和客户资源,这些优势国内投行暂时还发挥不出来。”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员蒋健蓉亦认为,本土投行和外资投行的差距,与其说是能力上的差别,毋宁说是市场环境的差别,“比如为了给股改让路,停发新股一年,投行必然颗粒无收。”
  “当然,如果国内的投行不加速整合,未来是比较危险的。”孙国雄说。
  实际上,马太效应已经显现。据统计,5月融资A股市场开闸迄今,在887.75亿元的融资额中,前十位券商承销总金额已达764.13亿元,占5月以来融资总额的86.07%。仅中信证券一家的募集资金总量就达301.78亿元,位居第一,几乎是排在第二名的中金的两倍。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