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之争
在过去的2年间,双方为了各自利益据理力争,争议的焦点正是原料这一扼喉问题。
刘思生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解释,联美当初与泰州市政府签订投资协议规定排他条款,主要就是出于原料方面的考虑,而且“协议中的排他性条款与投资协议期限相同,为无限期排他条款,是公司落地投资前最重要的原则,即保障燃料供应。生物质发电项目享受国家电价补贴及税收优惠,但地方政府无任何补贴。源怡项目引进后,对江苏联美补贴政策没有任何影响,其核心问题是影响江苏联美的燃料保障”。
刘思生表示,从去年和今年的情况来看,原料收集是不足的,由于秸秆还有更高附加值的用途,比如有些秸秆被做成家具等,附加值比较高,所以能卖出高价的话,秸秆不一定会卖给热电厂。而热电厂本来利润就薄,在价格区间能承受的可收集到的秸秆是有限的,因而原料收集本来就不足。
刘思生表示,在得知源怡股份在泰州的项目后,公司与当地政府沟通的过程中,直言最担心原料的供应。当地政府也在沟通后的会议纪要中明确表示,会保证联美生物质燃料的供应、收集,“保证虽然有,但确实又拿不出什么措施”。
“我们和联美之间是没有直接冲突的,”敖盛洋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联美之所以反应这么大,就是怕我们过去后原料价格因为竞争而上涨,我们并没有担心。目前行业的态势应该是把工作重点放到技术更新方面,而不是在同区域内阻止新来的公司和技术。”
“源怡在泰州的项目是经过考察的,按照我们现在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新项目能够适应的原料范围肯定比之前的老设备和技术范围是要广的。”敖盛洋还表示,“政府也是从当地发展考虑,如果一个生物质发电厂能够消化掉当地所有燃料的话,肯定就没有必要再引进一个同类项目。农业部门对当地原料产出情况都会有一定的统计,政府立项也是根据这些统计情况来的。”
据介绍,泰州当地的生物质发电原料主要是建筑模板(废弃的工程板、边角料)和谷壳等。敖盛洋指出,结合当地地形和原料情况,原料收购的最优半径参考范围是50公里左右。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通过地图测量,两家公司项目所在地的直线距离刚好在50公里范围内,也就是说在原料问题方面双方确实面临直接竞争。
对于这个问题,刘思生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生物质发电行业是燃料高度依赖的行业,地域属性非常强,超过100公里收集燃料,经济性会非常差;生物质最优收购半径为50公里,但由于燃料保障不足,实际收购半径已经在300公里左右。江苏联美位于医药高新区,没有任何燃料保障,同时泰州海陵区为主城区,亦无任何燃料保障,因此江苏联美燃料来源主要在泰州的姜堰、泰兴,少量来源于泰州兴化、高港及扬州江都、苏南部分地区,其中姜堰燃料供应占比近40%~50%。
刘思生介绍,江苏联美的燃料构成包括秸秆、树皮、稻壳,全年需要量30万吨左右,姜堰地区可以提供10万吨以上的燃料。但鉴于农业主管部门实施秸秆全量还田政策,目前可经济收购的秸秆数量急剧减少,只能从江南等更远的地区收购燃料,燃料成本剧增。随着为医药高新区供热量的增加,每年燃料消耗都在增长,全部供热达产,燃料缺口将超过15万吨以上。
但敖盛洋回应称,“这个事情已经圆满解决了”。他介绍,作为今年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通过泰州市政府的调解,双方已经达成协议,“在泰州市内,以项目所在地为中心,采购按区域划分,也会有部分重叠区域”。不过对于这次调解和协议的具体情况,敖盛洋表示,“具体细节不太知情,是泰州员工去参加的,不知道有没联美的人员参加,没有相关划分文件,只是作为审批的前置手续”。
但对于上述协调和前置审批,刘思生表示这一情况并不存在,他称在今年初政府核准源怡股份的项目前,双方并没有再次沟通,江苏联美和源怡代表的唯一一次见面是在2015年,姜堰区发改委主任、娄庄镇镇长等带着源怡的人来到江苏联美就项目的事情沟通,江苏联美当时的表态就是明确反对该项目。那次会面中江苏联美与源怡的代表也没有直接交谈,主要是跟姜堰区发改委主任、娄庄镇镇长会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