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 赵子祥
作为公募基金行业“万亿俱乐部”中的老牌机构,博时基金近期迎来关键人事变动。据多方信息显示,掌舵公司十年、推动管理规模从千亿元级跃升至1.13万亿元的原董事长江向阳已调离岗位,赴招商局集团旗下子公司任职;现任总经理张东已先行出任公司党委书记,待董事会审议通过后将正式接任董事长,开启新的管理周期。
证券之星注意到,然而,此次换帅之际,博时基金正面临多重发展挑战,2025年上半年公募规模、非货规模双双缩水,债券型基金成规模下滑重灾区,行业排名较去年末下降2位跌至第8;权益业务持续萎缩,股票型及混合型基金规模较2021年峰值缩水超三成。
此外,公司旗下多只产品业绩低迷、上半年基金经理多次变动;叠加盈利增速近乎停滞,2025 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仅增0.20%,且此前薪酬数据泄露风波引发的信息安全质疑尚未完全消散,张东如何带领博时基金稳住规模基本盘、破解权益业务困局,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掌舵者正式更迭,规模隐忧待解
人事变动历来是基金公司发展的风向标,近期,“江向阳卸任博时基金董事长,张东或接棒”的消息不胫而走。据多方媒体报道,江向阳近期已调离博时基金董事长岗位,下一站将赴招商局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任职,后者系招商局集团旗下2016年成立的全资子公司。
据第一财经报道,有知情人士表示,此次人事调动为招商局集团层面的组织调动,于近期才正式确认;此外,现任博时基金总经理张东已先行出任公司党委书记,预计待董事会审议通过后将正式接任董事长职务,目前相关流程仍在推进中。
证券之星注意到,原董事长江向阳的离任标志着其十年掌舵生涯的落幕。2015年加盟博时后,他从总经理到董事长的任职期间,公司规模实现了从1324.44亿元到1.13万亿元的跨越式增长,非货基金与债基规模均突破4000亿元。
不过,规模增长的“含金量”在近年持续走低,2025年上半年,整体公募规模较年初减少58.59亿元,非货规模缩水40.38亿元,债券型基金成为规模下滑的重灾区,单品类缩水290.65亿元。
具体产品层面,博时安悦短债在一季度净赎回54.57亿份,规模从125.8亿元锐减至70.59亿元;博时丰庆纯债债券基金规模从年初5.24亿元缩水至0.51亿元,降幅超90%。规模缩水的同时,清盘压力也在加剧,2025年上半年已有7只基金完成清盘,进一步侵蚀规模基数。
更值得警惕的是行业排名的下滑。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博时基金在公募“万亿俱乐部”中排名跌至第8位,较去年末下降2位,而此前四年其一直稳居第6位。非货规模行业排名也从2024年同期的第六位下滑至第七位,在资管行业“规模为王”的竞争逻辑下,市场份额的流失意味着客户信任度与行业话语权的双重削弱。
对于新任掌舵者张东而言,规模保卫战面临多重挑战。作为30年招行老将,其“财富条线”出身背景被寄予整合资源的期待,但当前债券市场波动加大、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的市场环境,无疑增加了规模企稳的难度。
权益业务萎缩,盈利增速近乎停滞
如果说规模微降是发展放缓的信号,那么权益业务的持续萎缩,则成为制约博时基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数据显示,博时基金权益类产品规模已连续多年下滑。截至2025年二季度,股票型及混合型基金管理规模降至1238亿元,较2021年峰值1857亿元缩水33.3%,其中混合型基金规模仅643.97亿元,较2021年末峰值缩水57.65%,在万亿级公募机构中排名垫底(除依赖余额宝的天弘基金外)。
此前在2025年春节前后,多位基金经理因业绩欠佳集中卸任,卓若伟管理的博时恒盛一年持有期A在其任职期间连续3年自然年度亏损,累计亏损13.74%;李重阳同时卸任7只基金,其中6只产品业绩排名处于同类后段;陈伟管理的产品业绩分化严重,部分基金净值持续走低。
即便是明星基金经理也未能幸免,沙炜此前管理的基金近三年跌幅超20%,规模腰斩,其卸任后由金耀、王晗接手的博时阿尔法回报和博时远见回报仍未摆脱亏损泥潭。有“博时科技一哥”之称的肖瑞瑾,其管理的多只产品任职亏损超20%。
业绩低迷背后是主动权益投研体系的乏力。为应对规模下滑,博时基金近年加大指数基金布局,近一年新发的34只基金中有28只为指数型基金,推动指数基金规模同比增长80.39%。但这种“重指数、轻主动”的策略未能扭转权益业务的颓势,反而暴露了主动投研能力的短板。
以成立超20年的老牌产品博时主题行业混合 (LOF) 为例,该基金2021-2024年连续4个年度亏损,2025年以来在同类4487只产品中排名第3797位,沦为后进生。
权益业务的疲软直接影响了公司的盈利结构。相较于债券基金与货币基金,权益类产品具备更高的管理费率,其规模萎缩与业绩低迷,使得博时基金在行业降费浪潮中更难通过高收益业务弥补收入缺口。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上半年财务数据显示,博时基金实现营业收入23.56亿元,同比增长6.36%,但净利润仅7.63亿元,同比增幅仅0.20%,近乎停滞。营收与净利润增速的严重 “脱节”,揭示出公司成本控制的压力与盈利质量的下滑。
回溯历史数据,这种盈利乏力的态势已持续数年:2022-2023年营收、净利润连续两年“双降”,2024年虽实现微增,但相较于2021年仍分别下降20.39%、14.08%。
与头部同行的对比更显差距。2025年上半年,南方基金、广发基金等头部公司净利润增幅均达到两位数,博时基金0.20%的增速在行业竞争中显得尤为逊色。
盈利承压之际,7月爆发的薪酬数据泄露风波将博时基金推至舆论风口浪尖。网传PDF文件曝光了财务、固收、信息技术等多个部门超70人的姓名及月薪信息,其中固收投资部董事总经理陈凯杨月薪被曝13万元,固收团队年终奖最高达610.3万元。
尽管公司回应称“数据不实,已报警处理”,并指出部分涉事人员早已离职,但此次事件仍引发市场对其信息安全管理的质疑。资深IT行业分析师梁振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薪资信息属高度机密,泄露事件要么暴露网络安全漏洞,要么存在内部管理问题,无论何种原因都将损害公司声誉。
雪上加霜的是,9月以来基金经理变动进入“密集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产品稳定性的担忧。9月2日增聘基金经理的博时亚洲票息收益债券基金,仅7天后就解聘原基金经理何凯;博时季季享三个月持有期债券基金因基金经理于渤洋离任紧急换帅。
在资管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博时基金的转型成效不仅关乎自身发展,更折射出老牌公募在新时代的生存逻辑。能否抓住换帅契机实现“二次创业”,摆脱短期困境、回归高质量发展轨道,仍需时间给出答案。(本文首发证券之星,作者|赵子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