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资金专户争夺战打响科创板倒逼银行“升级”服务)
科创板来了!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主要制度规则于上周末正式发布。针对其试点注册制所涉及的企业准入、信息披露、询价交易、减持规则等主要制度安排超预期快节奏落地。
证券时报记者调查了解到,券商、公募、私募等机构均围绕科创板投资机会、对于多层次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的意义,以及对自身业务影响等方面进行火热解读。相较之下,来自银行的声音似乎较为冷清。这与其金融牌照属性相关,短期内银行并不能像券商和基金那样,通过储备项目承销(投行业务)、投资人开户(经纪业务)、加大股票配置力度(公/私募投资)等直接方式,分羹科创板这一资本市场盛宴红利。但对银行来说,短期内,科创板募集资金专户争夺战已拉开序幕。
“科创板募集资金专户将成为银行必争之地,存款价格战不可避免。”一位资深银行托管部门高管告诉记者,“银行在募集资金专户的争取上是乙方地位,资金放在哪里,得看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银行支持,尤其是在创业期获得的信贷支持有多强。”
他的话获得很多受访银行人士的共鸣。募集资金专户主办银行是否花落自家,更像是对银行经营科创企业客群服务质量的一次检验。此外,银行围绕科创板企业的商业模式做系统对接和增值服务,已成为名片级业务发展方向。
对科技企业区别对待
近年银行对快速成长的科技企业愈发重视。科技企业“轻资产、高成长”的特性和风险特征,促使银行从经营逻辑上,将其与其他性质企业客户“区别对待”。目前多家商业银行在经营科创客户时,会以至少“六专”对待:即设立专营组织架构、专门经营管理团队、专用风险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专项激励考核机制、专属客户信贷标准。
据记者了解,很多银行在制定科技企业信贷标准与门槛时,会借鉴创投机构的做法,弱化企业财务、成立年限、担保来源等传统要素权重,适当增加风险容忍度,最关注企业创始人和管理团队素质及稳定。其中,有些处于民营经济洼地、科创客户储备丰富且专营意识较强的城商行,已在内部资金成本核算、不良容忍度、尽职免责等方面建立差异化政策,并开发专用评级模型。
产品输出层面,银行也已做到了产品线多元化。如果说以前银行还只是针对三板企业和一些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客户做授信和股权质押贷款等标准化服务,那么近年来,银行推出的产品已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
按生命周期划分,科技型企业至少分为四大类:还未有大规模盈利产品落地的新型研发企业、已经拿到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的企业、拥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企业、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可以进阶资本市场的企业。银行对它们的总体授信额度,依次递增。
记者采访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做法,是针对初创期小微科创企业,银行将其信贷额度最高设定在两三百万元之间,但放宽企业准入门槛,比如取消对企业成立时间的要求;对稍成熟的中小科技企业,采用政府+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的合作机制,按照一定比例各自承担风险;对更为成熟的、获得相关资质认定的企业,银行会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数千万无担保纯信用贷款;对含金量较高的科技企业,则推出投贷联动服务。投贷联动的主流模式是:企业与银行合作的基金签署《认股选择权协议》,获得无抵押的类信用贷款。未来,企业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灵活选择对于期权的处置方式,包括回购、出售或转让。
如果某个科技企业登陆了科创板,那么其前期受到的种种银行服务,都会对其选择哪家银行作为募集资金主办银行起作用。
对银行的三大深远影响
多名资深银行公司金融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科创板的推出会继续对银行产生如下三方面深远影响。
首先,科创板为银行增加了一类有公司估值、有核心技术、有优秀经营团队、有风险资本参与的优质客群;其次,科创板将引导银行从传统的紧盯财务报表的审贷模式,向判断企业成长性(核心技术、专利储备、市场竞争力)的审贷模式转型;最后,科创板企业的主融资渠道不一定是银行信贷而是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但银行围绕其商业模式做系统对接和增值服务,是一个名片级业务发展方向。
业内人士表示,除了企业融资、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财富管理等基础性金融服务主战场外,银行已到了应大力开拓在线会计和报税、在线进销存、订单管理、供应链金融、企业员工个人金融服务等增值产品线的时候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