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证券要闻 - 正文

专业高手杀回公募自己当股东:只想给基民挣钱

来源:中国基金报 2017-10-03 08:34:1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专业高手杀回公募自己当股东:只想给基民挣钱)

近期,中国基金报记者获悉,有越来越多的资管圈的专业人士向证监会递交了设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申请材料,准备进军十万亿级别的公募基金行业。自监管层明确自然人可以成为基金公司的主要股东发起设立公募基金后,已经有泓德基金、汇安基金、鹏扬基金等一批先行者,他们正热火朝天地开展着自己的事业。

业内人士表示,这些专业人士大多出身公募,熟悉和认同公募的运营机制,同时他们想作为股东当家作主,建立一家能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公司,给投资者、投研人才带来价值,另外公募相对私募更具优势,这些是如今专业个人申请公募那么火爆背后的原因。

业内认为,由专业人士发起设立公募公司,是公募行业探索更加完善的股权和治理结构的一大举措。公募发展了20年,如今进入瓶颈期,大量人才流失,改革能够再次激发公募的潜力,能够引起下一轮的爆发性增长。

专业人士申请设立公募很火爆

记者统计了一下,目前正在证监会排队的、待审批的基金管理公司中,涉及专业个人作为发起人的就超过了20家,他们有的单枪匹马申请设立基金公司,有的则由多个专业人士联合一起申请,有的则跟上市公司、投资公司等合作发起公募。

比较知名的,原华安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王国卫申请设立富汇基金,原汇添富基金总经理林利军申请设立正心富基金,原鑫元基金总经理李湧申请设立恒信基金,目前进度均是第一次书面反馈。今年以来,胡德佳、杭州滨创股权投资、智度科技、浙江金固股份联合申请设立证源基金;朵元、王学涛、赵楠、黄艳琼4人一起申请设立元德基金;唐红林、天壕环境、张慧琴、朱彦蓉联合申请设立汇赢基金。

记者发现,这些申请公募的专业人士,他们中间有不少曾经担任公募基金公司的高管、投研团队的领军人物,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告别了公募的平台,或奔向私募江湖、或去了券商资管等继续做投资,如今杀了个回马枪,重新返回公募领域,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申请人士告诉记者:“当年因为股东的诉求和基金经理不太一致,所以我们离开了,但毕竟对公募基金还是很有感情的,而且比较熟悉公募的运行机制,现在有机会再做公募,我们就积极申报了。”

事实上,2013年12月27日,国务院在《关于管理公开募集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函〔2013〕132号》中,明确自然人可以成为基金公司的主要股东发起设立公募基金,要求是“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0万元人民币,在境内外资产管理行业从业10年以上”。2014年6月,证监会也发布规定,明确鼓励支持民营资本、专业人士等各类主体设立基金管理公司。

近年来,专业人士为主发起设立基金公司的大门已经打开,并且出现了不少成功案例。2015年2月,泓德基金获批设立,第一大股东(持股26%)是原阳光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王德晓,他是国内第一位发起设立公募基金公司的专业人士;2016年4月,汇安基金获批设立,成为业内首家全自然人股东的基金公司,股东是何斌、秦军、赵毅、戴新华、郭小峰、刘强、郭兆强、尹喜杰、王福德,第一大股东何斌、第二大股东秦军分别持股35.7%、35.5%。随后诞生的鹏扬基金、凯石基金、东方阿尔法基金、博道基金等,均是属于专业个人为主发起设立基金公司。

认同公募机制看好公募前景专业人士做股东当家作主

在政策大门打开以后,为何有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积极向证监会递交申请,设立公募基金公司?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资深人士,发现其背后的原因有很多:一是这些专业人士出身公募基金,熟悉和认同公募的运行机制;二是他们希望作为股东当家作主,建立一家能实现自己想法的基金公司,给投资人创造价值,汇聚人才;三是公募相比私募更具优势,和银行、保险等客户合作更容易获得准入。

“我在基金公司工作多年,比较熟悉公募的运行机制,也很认可。公募基金非常透明,每日公布净值,定期公布投资组合,持有人能够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操作,同时,公募基金有托管方等,保护投资者的资金安全,申赎也比较容易。”华南某位申请公募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很多人在公募基金的这种机制下成长起来,并且都做得很不错,虽然后面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了,然后“奔私”,但实际上他们还是很热爱公募行业的。

华东某位申请公募的专业人士则表示,公募行业经历20年的时间积累,在产品、流程、市场等方面都相对比较成熟,但是也存在自己的问题,就是股东的利益诉求往往和基金经理、投资者不太一致,有时候是投资者亏钱,公司赚钱,“股东更看重规模,收取更多管理费,但基金经理更想把产品管好,为持有人创造价值。比如前几年公司要发某类产品,市场部坚持说好卖,我从投资的角度提出了反对意见也无效,这种销售的短期诉求和实现共赢的想法节拍上不一致;而且基金经理的付出和回报经常不匹配,股东拿走了大部分利润。所以,我现在就想做一家自己的公司,侧重实现公司和客户的共同收益。”

华南某位业内资深人士说,原来公募基金多由大型金融机构发起,他们更偏向于把公募做大,而不是做强,看重营销方面的考虑。但对于专业人士来说,更希望找到一个平台,实现自己的价值。“现在有了这么一个机制、机会,能够让专业人士决定自己的公司的发展、导向,所以他们都愿意去尝试。”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也认为,一些公募人士“奔私”后纷纷回头、积极申请公募,其核心原因是发现公募相比私募更具优势,“一方面,公募能公开宣传,并且能做大做强,但私募不能公开宣传;另一方面,公募是正规的金融持牌机构,比私募的形象更加高大上。现在公募和私募的规模都超过了10万亿,但公募才100多家,私募将近2万家,平均每家机构、每只产品的规模,公募更大,所以无论从规模、行业形象、人员素质等各方面来看,公募要好很多。这些人回到公募更想做一番事业。”

某“私转公”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则表示,未来大资管行业持牌金融机构的优势会更明显,在持有人看来信誉度更高,公募作为持牌机构,未来业务发展的空间和想象力都要大得多。

专业人士激发公募潜力引爆下一个20年增长

如今,一批由专业人士发起申请的公募基金正在等待审批,蓄势待发;而他们的先行者已经成立基金公司,以个人持股、核心团队持股的全新模式杀入“数量100+、规模10万亿”的公募行业。未来专业人士为主发起的基金公司,将给行业带来哪些效应?记者采访的不少业内人士对此比较乐观。

“我觉得,监管层放开个人搞公募,就是要放一条鲶鱼进去,把整个公募的水都搅动起来,改变公募行业的现状。因为公募发展了20年左右,现在很明显进入一个瓶颈期。改革能够再次激发公募的潜力,能够引起下一轮的爆发性增长。”华东某基金圈人士坦言。

在“以人为本”的公募基金行业,这几年出现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对公募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造成打击。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通过股权激励等方式将持有人、股东和管理人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建立长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业内人士认为,由专业人士发起设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是公募基金行业探索更加完善的股权和治理结构的一大举措。

前述“私转公”基金公司内部人士表示,如果基金公司治理出了问题,专业人士要出来做私募,实际上对客户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客户买基金主要看重基金经理,但后来基金经理走了导致业绩一塌糊涂,就很伤害客户,“如果基金经理是股东,可能就不会走了。我们现在拿出股份给核心团队人员,就是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觉得,未来如果越来越多专业人士持股的公司出现,对真正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的争夺也会越来越激烈。”

王群航告诉记者,这些公募行业的高手纷纷回归,对行业肯定是好的,也更能在市场上树立公募的标杆形象。“他们能给行业带来更多的活力和竞争,他们的经验对行业有利,我们公募行业需要不同股东背景的公司。但未来这些专业人士的公司能否做好,则是另外一回事了,不是说搞股权激励就一定能成功,现在时代、平台都不一样了,最后还是要拿业绩说话。”

股民注意!想关注热点不妨看看这个公众号!
该号由证星多位资深财经编辑携手倾力打造。
板块分析、热点预测一样都不少,让你盘前抢先布局,轻松赢在起跑线。
扫一扫一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金固股份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