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股 - 新股资讯 - 正文

新药研发:跨国药企关闭 甩卖中资企业扎堆上市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朱萍 2017-09-20 08:12:0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风口上的新药研发: 跨国药企关闭、甩卖中资企业扎堆上市)

近日,礼来、GSK等跨国药企陆续宣布撤掉中国研发中心,阿斯利康也传出将中国早期研究团队卖给风险投资的消息。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这将利好中国CRO(新药研发合同服务机构)企业。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由于跨国药企大幅裁员,其部分在华研究人员已经转向康龙化成、药明康德等本土CRO企业。

出于成本及风险考量,大型药企往往将新药研发工作外包,因此形成了CRO市场,CRO承担了全球近1/3的新药开发。为改变中国以仿制药为主的现状,中国政府提倡创新药研发,资本市场也对CRO逐渐认可,2016年这一市场的风险投资规模达到15亿美元。

在政策与资本推动下,康龙化成、药明康德等企业扎堆上市,近期纷纷递交了招股说明书。

康龙化成高级副总裁付健民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CRO与一般的行业外包不同,对研发能力要求很高。“目前,人才与资金是CRO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人才关系到中国制药企业未来研发的整体水平。”

外资关闭研发中心

在GSK 11月底前关闭位于上海张江的神经疾病研发中心消息传出后,礼来也宣布关闭上海的中国研发中心。近日,业内又传出阿斯利康欲将早期研究团队卖给风险投资机构的消息。

近年来,跨国药企陆续关闭了中国研发中心。如2015年,AbbVie公司关闭肾病研发中心;2016年9月,诺华解散中国生物研发部门;随后罗氏也缩减了中国生物药研发团队。

对于礼来关闭上海张江的早期临床研究实验室,礼来中国总经理贺安德称,未来在华研发活动重心将转到通过本土协作推动早期临床研究上。

罗兰贝格合伙人金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全球药物研发的趋势越来越从“内向型研发”向“外向型、协作研发”转变,药企在基础和早期研究领域会更多地与外部机构协作进行,而不是完全内部完成。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CRO行业迎来了更多发展机会。

新药研发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特点,以GSK剥离的神经疾病药物为例,辉瑞、强生、罗氏等公司在阿尔茨海默征药物研发投入巨大,但均遭遇困境。英国《卫报》援引数据显示,2002-2012年期间,阿尔茨海默综合征药物研发的99.6%中止或失败。

付健民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近年来,新药研发难度加大,推出新药的平均时间延长,成功率不断降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单个新药研发费用从1.79亿美元增加到26亿美元,但累积成功率从21.5%下降至15.5%。

为此,很多跨国企业都选择了像礼来一样的路径,与CRO企业合作。据统计,CRO承担了全球近1/3的新药开发工作,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为企业节省30%-50%成本。

不过,康龙化成首席科学家阳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跨国药企关闭中国研发中心,实际占其总研发比例较小,更多是以其本土或全球研发中心为主。但跨国药企关闭中国研发中心,使得更多人才流向中国企业,这将利好中国企业研发,康龙化成也收到礼来等跨国药企研发人员的求职信。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国信证券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