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2016年发生两大积极变化,一是内生增长依然为业绩上升的驱动因素,截至2017年1月16日,创业板共有155家公司披露2016年度业绩预告,其中盈利实现增长的公司(盈利预增、扭亏为盈)共有129家,占比高达83.23%。二是,概念题材并购明显减少,并购重组的实施效果已有所显现,2016年创业板实施完成重组的公司在当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幅平均高达57.03%和155.14%。
内生增长驱动创业板发力
在国内经济增速换挡期,创业板公司依然保持高速增长。根据统计数据,2016年前三季度,546家创业板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5,110.72亿元,同比增长32.36%;实现净利润618.39亿元,同比增长44.30%。
而内生增长为创业板业绩增长的主要因素。创业板公司2015年初至2016年前三季度未进行实质重组的一共410家,共计实现净利润452.18亿元,贡献了创业板73.12%的净利润,与其公司数量75.09%的占比基本一致;另一方面,这部分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增加了123.55亿元,占创业板净利润增加额的65.08%,表明内生增长为创业板业绩增长的主要因素。
通过并购做优做强
事实上,市场诟病的概念式重组,在2016年已经有所改观。以创业板为例,2016年游戏、互联网营销、互联网医疗等热点领域跨界并购明显减少,仅有的1单涉及游戏的并购已被否,跨界医疗行业并购仅3单,较2015年的13单大幅减少。
根据2016年并购重组标的的行业分布,中小创公司围绕产业整合进行的产业并购仍是主流,并购重组的产业协同性较强。比如帝王洁具收购了专业从事中高端建筑陶瓷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的欧神诺,切入中高端建筑陶瓷领域,进一步丰富公司在中高端建材领域的布局。
主动向新经济转型是中小创公司在2016年重组并购中的突出特点,多家中小创公司积极并购具有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的公司,主动转型新经济。以创业板为例,2016年披露的113家重组方案中,有67家标的公司属于信息技术、互联网、计算机、电子通信、电气设备等五大类战略新兴产业;2016年中小板披露重组方案的公司中,标的公司主要集中在电器机械、金属、化工、航天、印刷、汽车、制药、纺织等制造业,以及电信、互联网、软件等信息技术行业。
2016年创业板出现了4单交易金额超50亿元的重组方案,均是主动向新经济转型的案例,比如北京君正以126亿元收购芯片设计公司美国豪威,积极实现国家在核高基发展中的战略意图,得到国家工信部产业投资基金的支持;梅泰诺以60亿元收购全球领先的互联网营销公司BBHI等。
从实施效果来看,并购重组的实施效果已有所显现。以创业板为例,据统计,2016年创业板实施完成重组的公司在当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幅平均高达57.03%和155.14%,总资产和净资产同比增加116.84%和122.22%,通过并购重组,创业板公司业绩得到明显增长,继续做优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