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牛市确立的基本条件)
近几期都谈到了“变与不变”问题,我的观点是“变得不会太多,主要原则依然适用”。由于按这一观点论市,2017年的牛市依然不可期,所以有部分读者相当不爽——很多投资人最需要的其实是心理按摩,只要你每天跟他们说“阿门,上帝永远和你同在”就行了。
对市场的变与不变,我也时时关心着。因为我们对市场的一切分析,无论个股还是大盘,都要靠范式进行。市场变,范式就得变。所以我对市场变与不变的关心程度,一点不比大多数人低。
但据我观察,2016年,所有的炒作思路、手法,包括波动节奏,都和过去没什么两样,唯一的不同就是出现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平衡市,全年的波幅就等于1月波幅;除了1月,其余月份的波幅都很小;虽然上涨动力不足,但市场表现很顽强,下降动力更弱。
当一个市场出现了从未有过的表现后,剖析其原因,寻找其背后的机理是重要的。如果是由不明原因造成的,或者原因不足以说明如此重大变化,那这市场可能真的就变了。如果只是由某些特殊原因造成的,那多半说明市场没变,这种不同只是一个特例。
我以为,2016年的不同是由下列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熔断机制,导致1月跌幅超过25%,并同时完成了34.13%的波幅——如果从3684点算起,则完成了28%的跌幅。
过去20年里,上证指数有20个左右月线级下降波段,除了1997年的1510点、2001年的2245点、2004年的1783点、2008年的5522点、2010年的3067点、2015年的5178点,跌幅达到30%以上,其他跌幅都在28%以内。而这几个跌幅超30%的波段,都无一例外地出现在下降趋势的第一波——在一个高投机市场,杀伤力最大的通常都在第一波,而不是书本上的C浪。
同时,这20年里有11个下降或整理年份,有6个年份的波幅都在33%以下。
就熊市的回吐比例来说,1558点、2245点、6124点,三波大级别调整,平均跌掉了上涨点数的0.77倍,而5178点到2638点,下跌的点数相当于1849点至5178点的0.76倍。
还有我们讲过的能量守恒定律,非循环级数的调整通常会在几个下降波段的累计长度达到上涨的直线长度后结束。而5178点至2638点,2波下跌的累计长度已将1849点至5178点的上涨点数归零。
所有这些都封杀了2638点后继续向下的空间。2638点后,虽然上升动力不足,但下降动力更弱,原因就在于此。
为什么向下动力消失了,向上动力也同样不足呢?这显然和下列两个因素有关。
一是5178点的转势来得过于突然,也过于猛烈,几乎是在全市场最兴奋热烈的时候突然中止的,缺少一个高潮——渐伏——余波过程,几乎所有的主力都被套住,而且从顶楼套到底楼,套得极深。既抛不下手,也做不动盘,一边高唱牛市回归,一边却时时刻刻想着解套、出逃。整个2016年,我都在观察一个指标:主流机构扎堆的板块指数表现。发现所有的主流机构扎堆的板块指数,只要反弹到3684点至2638点的平均成本价,就有大量抛盘涌出,并导致该板块指数的逆转。2016年,主导大盘运行的是此起彼伏的板块运动,有一个板块脉冲,就会带动大盘上一台阶,而主导板块运动的是它们距下跌的平均成本价还有多远。到一个,歇一个,换一个,再来,构成2016年的主旋律,这是2638点后的上涨备受压抑的原因之一。
二是2016年1月阴线过长。“长阴之下难聚人气”。在一个下降趋势中,月阴线的高低幅度一旦超过25%,基本上就不可能靠一波反弹将这条阴线全部覆盖——如果一波上涨就吞噬掉整个阴线,那就意味着趋势的真正逆转,无论个股还是大盘。比如,2008年,总共6条长阴,最后一条,1664点的长阴被一波吞噬,升势确立。而后被吞噬幅度最大的是2013年的1849点长阴,一波吞噬了90%;其次是2009年3478点长阴,被吞噬85%;再次是2015年2850点长阴,被吞噬了72%。这一次的2638点到3301点,吞噬了2638点长阴的74%。
其实,回过头去看看就可知道,虽然1664点的长阴是被一波吞噬的,但其内部还是分两步完成。第一步到2100点,吞噬了长阴的72%,3478点长阴,第一次反弹,吞噬了85%,没有成功;第二次反弹又向它发起挑战,到3186点,将它吞噬了64%,两次反击的平均吞噬幅度为75%。
一位做量化交易的朋友曾跟我说,他们研究了很多K线组合,想从中找出一些规律,发现最可靠的K线信号就是长阴、长阳。确实,长阴长阳都是相当可靠的参照物,会转势的,一波就会吞噬;不会转势的,其最大吞噬幅度就在75%。2016年大盘向上波动的幅度备受压抑,符合统计规律。至于背后的原理,可从强弱对比、强弱演化规律、行为学角度去找。
其实,真要说变,2016年最值得考虑的就是它的一波三折、每一个波段都很小的成本驱动型走势,会不会成为以后的常态?如果会,那么我们的很多操作模式、操作习惯就得变。
比如有很多股民习惯看着大盘做波段,而且都信奉“右侧交易”。在2016年,这样的操作结果就是累出一身臭汗,吓出一身冷汗,但所得却为零为负。
我以为,这样的表现很可能会成为永恒的模式。
本来,随着市场规模扩张,资金市值比已大不如昔,以全面投机为主要表现的传统的资金驱动型牛市,其实已离我们远去。但2014年和2015年,因某种需要,我们借助杠杆,搞了一把疯牛。实际的涨幅和以往牛市相比,乏善可陈,造成的恶果却是以往牛市的N倍的N次方。正是这一利弊权衡,导致股市最高管理思路的根本改变——再也不把股市当刺激性工具,让股市复归其位。在这两大因素作用下,中国股市由资金驱动型转向定价驱动型,势所必然。由于定价驱动会天然地带有成本驱动特征,所以,2016年的成本驱动型走势,我以为是沪深股市整体上(就指数或平均股价而言)向定价驱动转变的过渡。
在这样的市场中,宏观选时策略依然会有效,但它的用武之地会大幅收缩。根据大盘走势做短线,尤其是右侧交易,肯定会成为一种最糟糕策略,这个策略本身就很糟糕。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自己的思路。其一,大盘分析,90%的精力都要放在重大顶部、底部,以及基本轮廓与框架的判断上。其二,一经确认后,就要把全部精力放在个股研究上。
至于牛市是否回来,上面的论述其实已很清楚:就看2638点的长阴能否被完全吞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