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宽松VS实体企业生存愈发艰难
11月6日,央行货币政策报告显示“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防止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总需求的惯性下滑。”其中“防止需求惯性下滑”的描述可将货币政策解读为“托底式的宽松政策”。从2015年央行多次降准并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也可看出释放流动性信号。 进入十二五经济转型期以来,我国GDP实际增速从12.2%下降至6.9%,几近腰斩。十三五设定红线是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速在6.5%以上,国家“稳增长”决心明确。但实体企业在硬生生抵御着经济下滑带来的寒流,新增贷款规模持续下降,债务利息支出不断攀升,都在吞噬企业利润,生存压力加大。
参股金融热潮VS债务或集中爆发
为了缓解压力,越来越多企业选择金融工具为己所用。从信托和融资租赁这两种过去五年增速较快的债务融资工具来看,信托资产余额从2010年的30400亿元增至2015年6月的158660亿元,租赁资产余额从2010年7000亿元增至36550亿元,增幅分别高达421.8%和422.1%。从同比增速来看,信托业自2013年起结束了年均50%爆发式增长,2014年仅录得28%的增幅;租赁业2014年同比增长52.4%,但2015年6月仅比2014年底增长14.2%。两个行业都进入了稳健增长阶段。由于租赁、信托项目期限多为2-3年,在行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预计企业债务违约高峰或将出现在2016年。
新增利润点VS辅助主营创收
企业控股、参股金融机构出发点各不一致。尽管保险、租赁、信托由于自身牌照稀缺性并分享了中国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红利,可产生可观的投资收益,但如果没有考虑清楚参股金融后发展战略,如何结合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现状发挥协同效应,单纯把参股金融作为利润增长点,盲目跟风转型的恐收不到好效果。现在三驾马车的现状是:保险行业向“投资端”要业绩、租赁行业需差异化经营,避免“类信贷”、信托行业更注重创新能力。上市公司应更注重主营业务和金融工具的协同效应,或降低融资成本,或扩大销售,或为下游客户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
投资建议及风险
上市公司参股金融后,投资者应仔细甄别金融工具可以为上市公司带来的效益,跟踪原主营业务与参股金融的协同性。标的方面我们推荐海航投资,参股信托和保险预计每年为公司带来2-3亿利润增厚,公司转型态度坚决。(中信建投证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