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制造中国工业未来
敬畏传统、拥抱未来。
我们又一次站在了选择的路口。
当一度引以为傲的“世界工厂”的光鲜感觉不再,中国将如何定位全球产业版图中的新角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度亮出的“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两大热词,勾勒出了清晰的图景。
升级“中国制造”、孕育新兴产业,是全球经济新格局、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自然选择。在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之下,植入新理念、拥抱新技术,是中国制造抢占全球工业制高点的必然路径。
“中国制造”新标签
毫无疑问,“中国制造2025”将深深地印在中国产业变革史上。
过去几十年间,“Made in China”的标签出现在欧美家庭的几乎每一个角落。2010年,中国制造历史性一刻定格——时隔150年之后,中国重返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然而,世界瞬息万变,犹如一个不停旋转的万花筒。在全球经济变局之下,“中国制造”显露疲态,而外资也已开始向东南亚迁移,部分欧美国家则提出重振制造业,促引制造业回流。
“中国制造业投资回报率偏低,投资回报时间长,资本不愿意把钱投进来。”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董事长兼CEO李东生对上证报记者说,“公司上一轮融资,我使了吃奶的劲儿,上门磕了无数头,人家才掏钱的。”
两会期间各界对于“马桶盖”的激论,真实地折射了“中国制造”的困境。所以,当“中国制造2025”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即刻在两会代表委员中引发了强烈共鸣。
“中国制造2025”是什么?
“‘中国制造2025’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是一个路线图和时间表。”工信部部长苗圩第一时间向媒体解析,中国大体需要三个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因此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2025是第一步,“通过这十年的努力,我们希望进入全球制造业的第二方阵。”
举目全球,“德国制造”美誉远扬,并正推进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工业4.0战略,激荡了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浪潮。
在苗圩眼中,德国工业4.0在内容上与我国的两化融合有异曲同工之处,但两国工业发展不在一个水平线上,需要结合中国国情把发展路径选择好。他透露,工信部正在参与国家组织的关于智能制造重大工程的研究,花大约三年时间,选择重点领域,选择一些地区、行业做一些试点,不断总结经验,推进智能制造发展。
一言以蔽之,中国要从过去生产消费品的“世界工厂”,升级为向世界提供先进装备的重要基地。
事实上,“中国制造”的升级,与“一带一路”及“走出去”战略,构筑了一个宏大而立体的国际化链条,旨在构建互利共赢的全球价值链。政府工作报告明确,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推动铁路、电力、通信、工程机械以及汽车、飞机、电子等中国装备走向世界。
未来的“中国制造”,将打破产品输出为主的传统出口形态,形成产品、技术、资本全方位“走出去”态势。
“中国制造”嵌入互联网基因
“中国制造”新标签的背后,融入了更多的要素。
2013年底,制造业女强人董明珠与互联网明星雷军开玩笑似的掷下赌注,赌小米5年之内销售额能否超过格力电器,赌资为10亿元。
5年的赌期未至,互联网的颠覆性已尽显。小米2014年销售额增长2.3倍达到743亿元,较格力的差距快速缩小。
在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的进程中,除了改造升级传统“强项”制造业之外,新兴产业与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全国人大代表、腾讯CEO马化腾的想法与“互联网+”计划不谋而合。
“互联网经济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体现得已经非常明显了。”李彦宏对上证报记者说,下一波发展浪潮更多的是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的结合。马化腾呼吁,有关“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尽快出台,促进互联网与各产业融合创新,在技术、标准、政策等多个方面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充分对接,并加强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海证券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