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5月10日消息:“这是一个早已注定的结局,东源的前景将由此变得更加凶险。”4月26日,随着重庆东源被ST,曾经在新浪网上专门开辟“保护东源”邮箱,名声大噪的李姓股民声泪俱下,“我们所有的努力化为乌有,保护股份公司的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这是东源的悲哀,也是全体中小股民的悲哀!”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东源戴帽股民受伤 三大股东冲突不断
与当初争得不可开交、几乎头破血流相比,在东源被ST后,三大股东成都锦江和盛、重庆钢铁集团和北京泛华工程保持了一致的缄默:记者好不容易拨通有关人员的手机,刚想采访对方就被挂断了电话。
4月25日,东源因面临“巨大财务风险”而被特别处理。其2001年报每股收益-0.19元。此前的4月11日,东源在公告中称:公司于2002年4月9日收到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该判决解除原告重庆钢铁集团与被告重庆东源钢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2月28日签订的《资产置换协议》。这意味着由重钢置换给东源的334亩土地重新回到重钢手中。重钢曾是东源的第一大股东,后来奇迹般地被成都锦江和盛夺走大股东的名位。
东源的悲剧在于股权结构不合理,三大股东水火不容,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算计。第二大股东重钢集团指责大第一股东成都锦江和盛缺乏搞好上市公司的诚意和行动,只是急于套现。而作为第一大股东,锦江和盛也倍感冤枉:明明持有最多的股份,居然进不了董事会。最后不得不上演“母告子”的苦肉计,争取了近1000万股的中小股民支持,才如愿以偿。这在资本市场上也算是一大新闻。也正是在那时,东源的中小股民发起了“保护东源”的革命。而近期,锦江和盛又与第三大股东北京泛华撕破脸皮,否认上市公司与其签订的购买重庆泛华大厦部分写字楼的合同。东源在4月3日的公告中称,“因该合同未经董事会讨论,又属关联交易,公司还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让锦江和盛心疼的还有即将面临的另两起诉讼:3月21日,东源公告称收到中信实业银行催收1500万元逾期借款通知、光大银行重庆分行催收逾期借款2000万元通知,而后一笔借款正是被泛华西南公司所占用。已经捉襟见肘的东源拿什么去归还这笔巨款?一场诉讼在所难免了。时任东源常务董事副总经理、泛华西南公司总经理的贾培基否认了东源的指控,该关联交易无论从交易价格还是资金来源上看,都有利于上市公司,绝对没有侵占上市公司的利益。记者注意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北京泛华曾是东源的第一大股东,是重钢为东源转向而引进的战略投资者。很显然,引进泛华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重钢集团证券处的负责人曾朝夕直言不讳,泛华的行为可定性为挪用。
“我们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股民李一脸悲戚。李曾经被第一大股东锦江和盛所邀,参加今年2月9日第一次东源临时股东大会。在这次“火线会议”上,东源的中小股民用脚投票,才避免了东源被“肢解”的可能。令李记忆犹新的是三大股东之间的殊死搏杀。“在会议开始前的自由发言阶段,他们相互指责,剑拔弩张,当时的场景正是可气而又可笑,上市公司的死活谁都不关心。关键时刻,中小股民一致团结,在7个小时的艰难讨价还价中,最终各股东对争执的议案达成了一致。现在来看,这次会议已经失去了它作为‘里程碑’的价值。如今,好不容易平息的大股东冲突再起,三国大战仍在上演,东源已经伤痕累累,不堪折腾了!”
重庆东源目前已被暂停上市,若2002年中报继续亏损,将面临退市的危险。
据悉,重庆东源的命运已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关注。重庆证管办有关人士表示,证管办将加强对上市公司重组的监管,敦促各方严格按照有关协议对东源进行实质性重组。重钢发言人曾朝夕认为,东源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减亏、扭亏。
重钢已失东源不会再放弃土地
大股东之间纷争的起因是两年前的一次重组,矛盾的焦点正是位于嘉陵江畔的334亩土地。
据悉,位于嘉陵江边的334亩土地原是重钢置换给重庆东源的。1999年1月,重钢集团将持有的重庆东源7204万国有法人股以1.3903亿元作价给建设部下属的北京泛华公司,重钢集团退为第二大股东。但这只是上报重庆市政府和财政部的方案,后来资产置换发生了变化,1.3903亿元总价款变成了3371万元货币资金外加7867万元的实物资产,重钢集团再以334亩土地置换东源部分资产及负债。引进北京泛华,重钢是希望利用其在地产开发上的经验让东源转向。“重庆东源的主业不明显,我们希望它有更好更大的发展。”曾朝夕表示,重钢拿出334亩土地置换出重庆东源价值2.3529亿元的不良资产,为的是改善东源财务状况,为以后融资创造条件。
当时334亩土地作价1亿元。2000年,在北部新城开发和嘉陵江复线桥建成通车的刺激下,原本折价1亿元的这块土地价格飙升。根据专业人士的初步估算,这块土地做出来的房地产产值可达40亿~50亿元。时逢泛华官司缠身,拿出土地的重钢集团和泛华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为要回土地,重钢集团不惜将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重庆东源告上法庭。要求法院解除已经执行的《资产置换协议》,并要求东源赔偿7000万元的经济损失。
在斗争的节骨眼上,锦江和盛出现了。2001年9月29日,天津第二中院裁定,锦江和盛以8000万元的代价买下泛华所持有的重庆东源股份5857万股。锦江和盛摇身成为第一大股东。
对锦江和盛的进入,重钢至今仍有异议。曾朝夕说,根据有关司法解释,法院执行股权,必须拍卖或者在法院的主持下达成和解,但要报财政部批准。但锦江和盛却不是这样。曾朝夕说,他们只是在进入前来过一次,曾把情况作了详细介绍,并且劝过他们不要轻易进来。但是无果。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因为有泛华这个“前车之鉴”,重钢方面很是担心锦江和盛搞好上市公司的诚意。曾朝夕说,锦江和盛至今没有和我们好好地谈过,怎么能体现他们的诚意?
据传,锦江和盛之所以决定入主东源,主要是它认为重庆东源的价值被严重低估。“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价值发现过程,以前东源的价值被低估了。这块置入上市公司时成本为1亿元的土地一旦得手,锦江和盛就可以通过土地套取数倍于投入成本的巨额资金。”接近锦江和盛的人士告诉记者。
显然,锦江和盛的如意算盘打错了。依目前的情形来看,一审败诉对它而言显然极为不利。意味着锦江和盛将要竹篮打水——一场空。目前东源已向法院提起了上诉,而对于重庆东源未来的重组计划,作为第一大股东的锦江和盛暂时也拿不出什么明确的计划。
另据记者了解,那块备受争议的土地是原重钢三厂的厂房,这也是重钢一个重要砝码。在这块土地上还依附着几千重钢职工。在重钢看来,职工们只有靠土地开发才有出路,锦江和盛即使胜诉,开发的可能性也比较小。解决好职工,再投入大笔资金开发,对注册资金只有4000万元的锦江和盛来说,难度相当大。重庆必扬律师事务所的熊伯林律师认为,由于重钢在当地地位举足轻重,在加上牵涉到重钢几千职工的稳定问题,锦江和盛胜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官司打到最后,不排除相关各方再次坐到谈判桌上,因为在官司结果最终下来之前,留给东源的时间已经不多,实质性重组是眼下的重中之重,这也是东源能够留在资本市场的唯一出路。
失去土地和上市公司,对重钢都不是好事。但在重钢看来,失去土地损失更大,也更直接。目前,重钢没有控股东源,且东源在短期内难有融资能力。如果要回334亩土地,则可以改善重钢的财务状况,增加几个亿的收入。更为重要的是,重钢把做房地产作为战略转向的重要路径,土地对它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以利益之争为核心的股权之争还会在股市上演,其惨烈之程度远非一般投资者所能想象。重庆东源已经陷入重组的泥潭,会不会“突然死亡”,现在很难预料,市场依然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