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百文的重组,为时一年多,如今终于取得了重大进展。当初,山东三联集团提出以全体股东将一半股份过户给它为前提,对郑百文注入资金,替其归还债务并进行资产置换。这个重组方案公布以后,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很多人对这样的重组方案颇不以为然,特别是三联集团关于用默示同意的方法来处置股东权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事情一度处于僵局。但是,后来财政部同意了郑百文国有股无偿划拨给三联公司,使得重组又出现了转机。最近,郑州法院判决公司必须按股东大会决议办理相关股票的过户,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上海分公司根据法院的判决,决定给予办理股票过户。这样一来,三联集团提出的重组先决条件基本上都得到了满足,郑百文的重组也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郑百文曲折的重组过程可以看出,政府部门在这过程中是起到了巨大作用的。如果没有政府部门的强烈推动,这个涉及面极广,并且存在大量法律障碍的重组是很难顺利推进下去的,而郑百文本身也面临破产的风险。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山东三联方面所作的不懈努力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它所提出的默示同意规则并不为很多人真正认同,存在很大的非议。但是集团巧妙地利用了各种机会,使自己的行动获得了法律的支持。出于对法律的尊重,不管市场怎么看待郑百文的重组,但重组进程本身毕竟是得到了通行证。于是,这场由政府主导、社会资金参与的资产重组以旁人难以想象的方式不断地推进,一步步地走向成功。而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必须承认,郑百文的资产重组又的确是具备了一定的市场化色彩,较之过去那种统统由原大股东或新大股东“买单”的重组,更有其实践价值。
但是,所有这些并不能说明郑百文的重组就已经有了完全成功的把握。事实上,三联公司在获得了郑百文50%的股权以后,还需要得到证监会有关发布收购要约的豁免。虽然这一关估计能够获得通过,但是在事情没有办好之前,这总是一个问题。而更关键的是,郑百文重组以后,能否迅速地扭亏为盈?尽管人们对三联公司通过置换资产的方式让郑百文在当年扭亏并不怀疑,但是公司在今后怎样保持稳定的增长恐怕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至于要恢复融资能力,那就更困难了。事实上,郑百文现在已经被PT了,尽管已经有了PT公司扭亏以后重新上市的案例,但是同样也出现了PT公司中期扭亏以后申请延长停牌宽限期没有得到批准而被判退市的个案。至于郑百文会怎么样,现在还难以评论,不过这方面的风险也的确是存在的。而最为关键的是,三联集团作为一个商业企业,在支付了不算低廉的重组成本以后,对郑百文的下一步发展作何种考虑呢?它本身又有多少优质资产可以注入,并且给公司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呢?而如果在这方面不是太有把握的话,重组的真实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来说,这是需要考虑的。换言之,郑百文的重组尽管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不确定因素,今后的路仍然不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