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海峡环保(603817)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行业分类
公司主要从事污水处理业务,在特许经营区域范围内负责污水处理设施的投资、运营、管理及维护。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结果,公司所处行业属于“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大类下的“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代码:D4620)。
(二)行业产业链
污水处理上游主要包括各类污水处理设备、污水排放管网、污水处理药剂、水质监测设备以及污泥处理设备的生产制造;中游主要是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以及运营;下游是污水处理末端市场,主要是指中水回用、污泥处理以及污水排放等后续环节。
(三)行业特点
1.周期性
基础民生行业需求稳定,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敏感性相对较低,盈利能力受能源、基础性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性影响较小,其主要周期性体现为投资建设的周期性。污水处理设施作为某一地区的基础设施,其建设规模要满足该地区一定时期的需要,适当超前建设。当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达到一定水平,其污水处理能力出现饱和迹象时,通常会按照远期规划目标(一般为10年-20年)对现有产能进行改扩建或是建设新的污水处理设施。
2.区域性
行业区域性较为明显。因管网具有不可移动性及不可替代性,污水处理企业只能在其污水收集管网覆盖的范围内开展业务。因而一个城市排水业务发展受制于该城市城区及城市规划发展区域。
(四)行业准入及壁垒
1.政府授权
水环境治理作为最基本的民生保障,依法实施特许经营。对于想进入该行业的企业而言,取得包括特许经营权等在内的政府批准及授权是从事相关业务的重要前提条件,而特许经营授权通常有排他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因此行业具有明显的区域专营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他潜在市场竞争者进入的难度。
2.地域壁垒
行业发展受所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排水设施与服务辖区一旦确定,投资运营商在服务辖区市场上的经营与占有率便具有支配性,因此该行业长期以来都具有显著的地区垄断性。被授予污水处理等排他性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在当地具有突出优势,对于拟跨地区竞争者而言具有较大的准入难度。
3.资金壁垒
作为高度资本密集型行业,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营、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服务结算价格受到政策管制,处理量也难以短时间内有较大幅度的提升,造成此类项目投资回收期较长。对于拟进入该行业的企业有较大的资金壁垒及融资能力要求。
4.技术壁垒
污水处理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其技术范围涉及工程建设、材料学、微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和工业自动化等多个专业领域。随着我国对于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监管不断趋严,各地政府及其下属部门都极为看重水处理企业既往业绩及技术实力,过硬的技术经验成为了水处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门槛。水处理企业必须具有同类或同性质的水处理项目的成功服务经验、具备一流的专业人才队伍、拥有先进的水处理技术,才有机会获得优质的新项目。
(五)行业发展现状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2023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显示,2023年全国城市污水排放量为660.49亿吨,污水年处理量为651.87亿吨,污水处理率98.69%。截至2023年末,全国城市共有污水处理厂2,967座,污水处理能力22,653万吨/日。2023年全国县城污水排放量为120.66亿吨,污水年处理量为117.83亿吨,污水处理率97.66%。截至2023年末,全国县城污水处理厂数为1,849座,污水处理能力4,378万吨/日。
(六)主营业务情况
1.水处理业务
水处理业务覆盖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业废水治理、村镇农污治理、垃圾渗沥液处理,采用自主投资、BOT、TOT、PPP、BOO、OM模式运作,项目主要分布于福建省、江苏省、山东省。公司投资运营29座污水处理设施(不含配套再生水厂)及3个村镇农污治理项目,设计处理能力合计200.50万吨/日,已投运产能约为151.67万吨/日。公司承接的污水处理设施主要接收来自市政管网或调节池收集的各类污水,通过格栅、沉砂池等设备设施进行一级处理,去除污水中的较大悬浮物和固体废弃物;通过微生物新陈代谢及沉淀分离实现二级处理,降解大部分污染物并沉淀活性污泥;后经高效沉淀池、反硝化滤池、膜技术等深度处理工艺,进一步去除二级处理出水中的污染物并最终达标排放。对于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公司通过自建设施及外运处置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减量化、无害化处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2.固废业务
公司固废业务覆盖固废产业链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处置,采用自主投资、PPP模式运作。公司投资的渣土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主要收纳来自城市建设过程中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其中,拆迁垃圾经分拣、破碎、筛分,形成再生骨料,替代天然砂石制成路面砖、砌块、无机料等绿色再生建材产品,工程渣土、工程泥浆等经水洗、筛分后,回收再生砂替代天然砂用作细骨料,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公司投资的垃圾收转运项目、厨余垃圾处置项目、大件垃圾处置项目、危险废弃物处置项目、生活垃圾焚烧协同处置项目通过对收纳的各类城市固体废物根据其特性有针对性地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工艺方法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3.综合技术服务
综合技术服务涉及智慧运营、环境监测等领域。公司整合国内、业内优势资源,组建科技型技术服务企业,培育轻资产发展引擎,对外输出环保设备系统集成和智慧水务系统技术服务;自主投资成立专业环境监测机构,为公司及其他检测需求企业提供“水和废水”、“固体废物”、“土壤和沉积物”、“环境空气和废气”、“水处理剂”、“噪声检测”六大领域检测服务。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5年是全面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决胜之年,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升行动的突破之年,更是公司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的跨越之年。公司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提质"的工作总基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质增效为主线,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健增长,运营效率持续提升,发展质量显著提高,为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营成果分析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总资产68.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2%;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5,169.6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57%;实现利润总额13,979.4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2,418.9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41%。本期业绩增长主要是本期技术服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同时部分子公司扩建提标后污水处理费单价有所上升。
(二)主营业务产销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污水处理量22,929.31万吨,与上年同期增长0.27%;实际结算量24,225.9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10%;垃圾渗沥液处理量46.16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2.57%,实际结算量46.16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2.57%。
(三)主要工作总结
1、以业务深耕为突破点,构筑运营发展新优势
聚焦业务深耕这一突破点,公司通过多维度拓展构筑运营发展新优势:一是以提质增效为主线加速推进重点项目,聚焦存量项目提标改扩建与新项目建设,严格落实重点工程节点计划,以“保质量、重安全”为原则稳步推进项目,持续厚植发展潜力,其中闽侯城关污水厂三期扩建工程正式运营、泗阳城东污水处理厂二期改扩建工程转入商业运营,青口汽车工业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完成交工验收,红庙岭渗沥液处理厂完成五方竣工验收;二是以战略整合为引擎增强市场拓展能力,围绕环保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完善相关业务版块,通过多元合作模式积极布局合作机遇,全力构建区域环境服务新格局,当前正按计划推进重点合作事项的前期筹备工作;三是有序开展项目论证与拓展模式创新,针对重点区域潜在项目推进前期论证,同时探索符合区域特点的业务拓展路径,持续丰富业务运营模式。
2、以盘活增效为着力点,资产优化释放新动能
聚焦盘活增效这一着力点,公司通过系列资产优化举措释放发展新动能:一是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保障投资者权益。按既定标准向“海环转债”登记持有人完成到期本息兑付,同步完成可转债摘牌,切实维护投资者利益。二是强化应收管理,完善细则推动资金流动性提升。修订并发布《应收账款管理实施细则》,创新性增加“挂钩利润考核”规则,通过明确责任主体、强化激励机制,有效推动子公司应收账款回收,切实缓解资金压力,为业务发展提供坚实资金保障。三是提升资金效能,利用闲置资金增加股东回报。使用额度内闲置自有资金开展现金管理,通过滚动购买低风险理财品种、配置多元稳健理财产品实现收益,进一步提升股东回报。
3、以技术攻坚为驱动点,科技创新培育新引擎
聚焦技术攻坚这一驱动点,公司通过关键技术突破培育科技创新新引擎:一是技术研发成果显著,2025年上半年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0项,发明专利授权2项,软件著作权授权2件,为技术体系构建提供核心支撑;二是项目评审高效推进,聚焦课题立项环节,围绕节能增效协同降碳、污水处理技术革新等领域,高效完成多项课题立项评审,为研发工作明确方向;三是项目进程有序把控,围绕污水处理技术长效性与经济性评估、生活污水工艺研发等领域,顺利推进多项项目验收,同步开展相关项目的阶段汇报,保障技术研发全流程落地。
4、以管理提升为支撑点,内部治理实现新升级
聚焦管理提升这一支撑点,公司通过内部治理机制完善实现管理效能新升级:一是深化区管模式与运营机制创新,重点完成片区管理经验系统性总结与阶段性成果评估,多维度提炼可复制经验;同步分析当前管理痛点,形成问题整改清单与优化建议,为后续片区管理模式推广奠定基础,进一步提升区域化运营统筹能力。二是推进规划部署与智慧升级,制定智慧化建设规划方案及《2025年设备管理提升培训方案》,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传统污水处理厂转型;同步制定信息化提升项目实施计划,从软件功能迭代、硬件设施更新、安全体系完善三方面发力,覆盖办公协同、生产监管两大领域,实现业财数据实时联动、管理流程高效运转、业务拓展精准支撑,并进一步强化核心数据保密能力。三是明确中层管理干部、厂长等关键岗位契约化管理机制,将考核结果直接与薪酬激励、岗位调整挂钩,通过责任绑定与目标量化考核,压实基层管理主体责任,推动基层干部主动优化运营策略,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效率。
5、以风险管控为落脚点,安全生产筑牢新防线
聚焦风险管控这一落脚点,公司通过安全生产体系强化筑牢安全运营新防线:一是强基固本建体系,编制《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流程职责矩阵表》及配套标准化指导手册,同步开展专项培训,推动安全管理实现制度化、流程标准化、操作规范化,夯实安全防线。二是实训演练提能力,秉持“安全至上”理念,完成琅岐安全实训基地核心功能区建设;针对有限空间作业、防汛防台等重点领域,在重点场所开展针对性实训演练,切实提升员工应急处突能力。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运营管理优势
多年来,公司沉淀积累了丰富的专业运营管理经验并建立了强大的运营管理体系,现拥有国家“城镇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服务环境服务认证一级”、“工业废水处理设施运营服务环境服务认证一级”、“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运营服务环境服务认证一级”运营资质并取得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等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成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评定的AAA级信用企业。
凭借卓越的综合实力,公司连续四年蝉联“福建环保企业百强榜”并先后荣获“全国减排先进集体”“中国水业最具社会责任投资运营企业”“中国水业最具成长性投资运营企业”“水业最具专业化运营服务企业”“福建省环境污染治理设施优秀运营服务单位”等荣誉称号,入选福建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优秀会员单位”;下辖的污水处理项目在首届“双百跨越”污水处理标杆比选活动中力夺运营管理领域的“关键环节精确控制标杆污水处理厂”“信息化集成标杆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标杆污水处理厂”三项标杆;全资子公司山东寿光海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获评“双招双引暨新旧动能转换先进单位”、“2023年度潍坊市污水处理五星级企业”并连续3年蝉联寿光市“高品质城市建设表现突出单位”,其运行服务质量连续多次名列前茅。
(二)产业链整合优势
公司紧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技术和市场的协同效应,有效整合公司控股、参股企业的各种资源,延伸产业链、优化价值链,着力为客户提供项目咨询、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等全产业链服务。经过多年的奋力拼搏,公司趋向集团化、多元化发展,现业务范围覆盖垃圾渗沥液处理、污泥处理与处置、环保检测、渣土及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危险废弃物处置、生活垃圾收转运、大件垃圾处置、厨余垃圾处置及垃圾焚烧协同处置等领域,着力打造多门类、跨区域的环境治理服务平台。
(三)人才及技术优势
公司立足产业基因,以科技创新积极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从高标准建设科创平台、高质量推动科技攻关、高水平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发力,全面增强核心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化力度。一是持续加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功搭建“福州市第八批专家工作站”、“福建省第三十三批省企业技术中心”,集团母公司、权属企业江苏海峡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及福建海环海滨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一同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当地重要的环保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二是紧扣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实际,持续发掘技术需求,重点发挥公司在水处理领域的产业底蕴和科技优势,借助产学研互融互通的合作模式,联合攻克“卡脖子”难题;三是持续推进前瞻性技术的研发及成果转化,累计取得发明专利授权19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47项并将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可推广性的科技成果运用到生产中,有效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四是持续提升自主开发能力,公司旗下江苏海峡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始终聚焦“工艺包与智慧系统集成研发促进水处理项目低碳智慧运营”方面的创新应用工作,涵盖污水处理厂智慧水务管理平台、工艺智能控制、水质监测预警、水处理智能工艺包等多方面内容。成功通过CMMI3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国际认证,并以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推动水务项目咨询设计、水处理智能工艺包与智慧水务系统研发应用、设备系统集成、工程承包及智慧运营服务等板块业务,能够为项目全生命周期提供高质量经营的智慧解决方案。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