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公司新闻 - 正文

越过数字指标看未来,海尔生物2025年中报里的三大上升信号

来源: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8 10:12:5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8月26日晚间,海尔生物(688139.SH)披露2025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1.9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43亿元。

海尔生物半年报的真正看点远不止于财务数字。近年来海尔生物做了很多动作,例如向生命科学与医疗创新做业务转型,大手笔投入研发,持续的进行并购。这些动作看似花钱,吃力不讨好的背后,其实蕴藏着海尔生物长期的战略规划和判断。即海尔生物需要成为一家有更高科技含量、有更高附加值的生物医疗创新型企业,实现战略转型。

背后的原因在于技术飞速变革的时代,没有一成不变的盈利生意。柯达曾经很赚钱,但它错过了数码相机;诺基亚功能机利润丰厚,但它错过了智能手机。因此在这个不进则退的时代,企业也必须实现自我进化。

并且许多战略转型的机会窗口是短暂的。如果因为担心短期利润下滑而犹豫不决,竞争对手就会抢先占领市场,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因此暂时的利润下滑,可以看作是为了生存而必须支付的“门票”。在此背景下,对于海尔生物而言,新产业的占比、技术的创新能力、全球化能力,要比一时的盈利增长与否更值得关注。

四大产业协同发力:守好基本盘,新产业占比上升至47%

对于海尔生物而言,以生命科学与医疗创新为核心的新产业之所以比短期业绩指标更为重要,源于其背后深刻的增长逻辑、商业模式演进及行业竞争壁垒的综合考量。

从增长空间与行业天花板来看,海尔生物的传统优势业务主要集中在低温存储设备领域。该市场虽然稳定,但容量相对有限,增长渐趋平稳。而生命科学服务与医疗创新解决方案领域,则伴随全球生物医药研发投入加大、精准医疗需求爆发及公共卫生体系升级,正展现出更为广阔的增量空间。开拓这一赛道,实质上是突破原有行业天花板、进入一个高成长性价值领域的关键举措。

以生命科学为例,根据 Grand View Research 公开数据显示,2030 年全球生命科学工具(Life Science Tools,含仪器、耗材和服务)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 3,306.9 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是增速最快的地区。

并且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领域具有高技术、高合规、长周期的显著特征,进入门槛高。早期持续的研发投入、并购整合与全球化布局,虽然短期内可能影响利润表现,却是在构建深厚的技术与生态壁垒。一旦技术平台成熟、管线产品获批、全球网络打通,竞争对手将难以在短期内模仿或超越。这种壁垒所带来的,将是更持续的定价能力和市场份额优势。

而从半年报看,海尔生物在低温存储产业稳健发展的同时,新产业(智慧用药、血液技术、实验室解决方案等)占比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海尔生物新产业占收入比重进一步提升至 47%,同比实现 7.27%的增长。

从市场份额看,根据国内各主要招标网公开数据和第三方招标数据统计,公司血浆采集方案市占率超过50%,自动化用药市场份额跻身行业前三,科研仪器国内市场占有率继续突破,其中总有机碳分析仪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列国产品牌第一、第二,离心系列上半年份额跻身行业品牌前十,6月生物安全柜跃升至全国第一、培养系列保持国产第一份额。

研发投入加码:以AI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成果接连涌现

另一方面将技术创新置于短期财务指标之上,并非轻视盈利,而是基于一个根本性的商业判断:在技术颠覆性迭代的时代,唯有通过创新构建起核心技术的“护城河”,企业才能获得持续的增长动力并掌握自己的命运。

短期业绩反映的是企业当下的运营效率,而技术创新则决定了企业未来的生存空间与行业地位。若因担忧短期利润波动而减少研发投入,虽可暂时美化报表,却会显著削弱企业的长期竞争力。一旦竞争对手在关键技术上率先突破,形成专利壁垒或行业标准,后来者将极难突围。柯达与诺基亚的案例恰恰说明,曾经的利润王者若固守现有技术,未能主动拥抱变革,最终会被新的技术范式所淘汰。

因此,对海尔生物来说,持续的技术投入是一种为未来“付费”的战略必需。今天的研发费用,实质是为获取明天市场“门票”的必要投资。它关乎的不仅是增长,而是在一个高壁垒、高附加值的赛道中,能否最终存活并胜出的根本问题。

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海尔生物研发投入达1.6亿元,占营收比例更是达到13.39%。通过持续研发投入,海尔生物相继突破多参数高精控制技术、生物物质高速离心分离关键技术、高分子材料表面改性技术、高精准识别定位抓取技术、杯式血浆单采技术等核心技术,形成 AI、自动化、智能化、材料等 4 大通用技术平台和制冷、环境控制、分选分离、生物应用等 4 大垂直技术平台构成的“四横四纵”开放式创新研发体系。

对于AI这一前沿技术领域,公司着力强化 AI 底座,以“大模型-智能体-AI 终端”的多层次架构,探索 AI 科技体系与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场景深度融合的产业新范式。

目前已经形成实验室安全智能体、实验助手智能体、补药智能体、细胞培养智能体等 17 个智能体集群;并依托用药自动化解决方案、样本库解决方案、全自动细胞培养工作站等13 个高度数智自动化的软硬件体系,让 AI 真正融入用户的医疗决策和科研实验中,形成“感知- 认知-决策-执行-学习”的闭环,实现数据、设备和场景的高效协同。

在AI助力下,海尔生物一方面研发效率提升、技术成果产出加快,半年报显示,公司10类产品方案实现首发或首创,发明专利累计获得数同比增长48%;另一方面产品力不断上升,例如在自动化用药场景中,公司搭建适配药房自动化场景的 IncGPT-Med 模型,构建药房库管、自动补药、药物识别、合理用药、智能分拣等智能体,减少了大量手工操作和人工核对,并进一步探索 AI 辅助合理用药和 AI 药品周转管理,发药效率提升 10%-15%。

海外收入实现大增:“一国一策”的本地化策略成效显著

此外将全球化置于短期财务指标之上,则是一项关乎未来生存与发展空间的战略性抉择。短期业绩反映的是企业在现有市场的经营成果,而全球化布局则决定了其长期发展的市场边界与资源维度。

生命科学与医疗创新是一个具有高度全球化特征的领域。若仅聚焦于国内市场,虽然可能维持短期利润稳定,但会不可避免地触及增长天花板,并可能在全球技术迭代与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真正的行业领导者,如赛默飞、西门子医疗等,无不是通过全球化运营整合技术、市场与供应链,最终形成难以撼动的竞争优势。

半年报数据显示在海外市场,目前公司产品已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期内新增日本、巴西等5个本地化平台,累计在英国、美国、新加坡、阿联酋等17个国家搭建运营体系,“一国一策”的本地化策略成效显著——上半年海外收入同比增长超30%,第二季度收入规模与增速均创2023年以来单季新高。未来,随着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以及智慧用药、实验室方案的出海推进,海外市场将进一步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综上,海尔生物2025年中报展现的不仅是一期财务数据,更揭示出一场深刻的战略转型正在加速推进。公司聚焦长远,持续加码生命科学与医疗创新、强化技术研发、深化全球布局,实质是为突破行业天花板、构建长期竞争壁垒而主动支付的“门票”。

展望未来,海尔生物正以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清晰的战略布局,打开更广阔的成长天花板。随着生命科学工具市场在全球尤其是亚太地区加速扩张,公司在自动化、AI及多技术平台融合领域的突破,有望使其从设备供应商逐步转型为全方位的科技解决方案引领者。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