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永泰能源(600157)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行业情况
1.电力行业
2025年上半年,电力行业全力抓好保供工作,全国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电力供应持续绿色低碳转型,电力消费稳步增长,电力供需总体平衡。
根据国家统计局及中电联报告等统计信息: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36.5亿千瓦,同比增长18.7%,其中:火电14.7亿千瓦,同比增长4.7%(煤电12.1亿千瓦,同比增长3.4%,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为33.2%,同比降低4.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22.2亿千瓦,同比增长29.8%,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为60.9%,比上年同期提高5.2个百分点,电力装机延续绿色低碳发展趋势。
2025年上半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4.8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分产业用电看,第一产业用电量6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7%;第二产业用电量3.1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第三产业用电量9,1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1%;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7,09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9%。
2025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4.5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8%,其中:火电发电量2.94万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4%,占总发电量64.76%,火电仍是当前我国电力供应最主要和兜底保障电源。
2025年上半年,全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为1,504小时,同比降低162小时,其中:火电利用小时为1,968小时,同比降低130小时(燃煤发电利用小时为2,056小时,同比降低147小时;燃气发电利用小时为1,007小时,同比降低78小时)。
根据国家能源局江苏监管办统计信息:2025年1-6月,江苏省全社会累计用电量4,053.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31%;全省累计发电量3,215.0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7%;全省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1,480小时,同比下降240小时;其中,统调电厂累计平均利用小时1,812小时,同比下降209小时。截至2025年6月底,全省发电装机容量22,816.93万千瓦。
根据国家能源局河南监管办统计信息:2025年1-6月,河南省全社会累计用电量2,134.75亿千瓦时,同比增加2.27%;全省累计发电量1,872.9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39%;全省发电机组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1,226小时,同比减少71小时;截至2025年6月底,全省发电装机容量15,971万千瓦。
2.煤炭行业
2025年上半年,国内煤炭产量继续保持增长,进口煤炭量下降明显,但整体供应量仍处于相对偏高水平,供给端呈现相对宽松态势;受国内外宏观经济、能源结构转型及市场供需关系变化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煤炭市场价格整体呈下降趋势且波动筑底,煤炭行业经营整体承压。但随着国家对宏观经济持续调控,以及国内扩大有效投资、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等拉动经济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将有利于促进煤炭市场供需平衡,保持煤炭经济平稳运行。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总署统计信息:2025年1-6月,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24亿吨,同比增长5.4%;进口煤炭2.2亿吨,同比下降11.1%。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2025年1-6月,山西省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原煤产量6.52亿吨,同比增长10.1%。
(二)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为电力和煤炭业务。
1.电力业务
公司为优质的区域绿色清洁能源供应商,电力业务在装机规模、地理位置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公司控股总装机容量918万千瓦、参股总装机容量400万千瓦,所属电厂分布在江苏与河南地区,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和人口稠密的中原经济区,区域内用电量大,电力业务需求和效益有保障。公司所属电力机组单机容量大、技术参数高,所属燃煤机组发电煤耗低,均实现了超低排放,符合国家节能环保相关产业政策。公司控股机组包括4台百万千瓦级燃煤机组(均为超超临界发电机组)、4台60万千瓦级燃煤机组(2台超超临界和2台超临界发电机组)、2台30万千瓦级热电联产燃煤机组和4台40万千瓦级(9F级)国际技术领先的燃气机组、2台10万千瓦级(6F级)燃机热电联产燃气机组,所属电厂规模在区域内均位于前列。
公司发电业务主要经营模式:细分电量结构,采用国网代理购电、市场直接交易和省间交易电量等多种市场化交易相结合的方式,电力市场化交易比重逐年提高。此外,公司积极探索并踊跃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和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所有电量接受江苏省和河南省电网及华中电网统一调度。
公司供热业务主要经营模式:民用供暖由发电企业与热力公司按供热需求签订供热合同,工业供汽由发电企业与工业蒸汽用户或热力公司签订供汽合同。依据供热、供汽合同和实时需求组织生产供给,根据供暖量和供汽量与用户进行月度结算。
报告期内,公司电力业务产品为电能和热能,主要为工业和民用提供能源供应。公司电力业务利润主要源自售电量和售汽(热)量以及对发电成本和其他成本费用的控制。
2.煤炭业务
公司为焦煤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和国内冶炼行业核心供应商,煤炭业务在企业规模、资源储备、煤炭品种和品牌影响等方面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公司在山西地区拥有华熙矿业、银源煤焦和康伟集团3家煤炭整合主体企业,共15座在产焦煤煤矿,煤炭总产量多年保持在千万吨级以上水平,具有较强的规模优势。公司拥有煤炭资源量达38.21亿吨,其中:优质焦煤资源量9.13亿吨,优质动力煤资源量29.08亿吨,具有较大的资源优势。公司在产煤种主要为优质主焦煤及配焦煤,属于稀缺煤种,与动力煤相比,焦煤价格优势明显,特别是低灰、低硫焦煤品种的市场价格较高、销售情况良好,抵抗市场波动能力更强。公司通过大力实施精煤战略,提升焦煤品质,打造“永泰精煤”品牌,形成了一批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客户,在区域市场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和品牌影响力。
公司煤炭业务主要经营模式:由公司制定年度生产与经营计划,各主体企业按照计划组织生产,由公司煤炭采购销售中心统一销售,以用户为中心,秉承“规范化、集中化、终端化”原则,根据市场行情确定煤炭产品销售价格,与焦煤战略用户和重点用户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报告期内,公司在产煤种主要为优质主焦煤和配焦煤,主要用于钢铁冶金行业。公司煤炭产品作为市场主流产品,主要销往华北、华东和东北地区大型钢焦企业和山西境内区域焦化龙头企业,客户群体稳定且关系良好。公司煤炭业务利润主要源自合理的煤炭产品市场价格以及对采煤成本和其他成本费用的控制。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5年上半年,面对严峻而复杂的国内外市场与行业形势,公司坚持“稳中求进、以稳促进”的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增产增效、提质增效、降本增效、智能增效目标,聚焦煤电主业,科学调整生产经营策略,凝心聚力、多措并举、奋力攻坚,电力业务效益持续增长,煤炭业务生产运营稳定,海则滩煤矿全面加快建设,企业发展稳定向好。
(一)生产经营工作
2025年1-6月,公司电力业务实现发电量178.94亿千瓦时、售电量169.61亿千瓦时,营业收入78.24亿元;煤炭业务实现原煤产量691.31万吨、销量689.01万吨(其中:对外销售440.51万吨、内部销售248.50万吨),洗精煤产量115.25万吨、销量108.87万吨,营业收入25.38亿元。
2025年1-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6.76亿元,利润总额3.7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6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7.26亿元。因煤炭业务焦煤产品整体市场价格持续下行影响,以及电力业务所属江苏主力电厂配合国信沙洲三期投产准备线路施工陪停累计约52天,使得发电量临时下降,致使公司业绩较上年同期下降。
1.电力业务
一是强化电量营销,积极抢发电量。2025年上半年,通过年度双边协商交易、电网代理、省间外送电交易等多种方式积极争取电量计划,所属燃煤电厂共签订年度长协电量250.43亿千瓦时,折合发电量265.32亿千瓦时,其中:张家港沙洲电力签约电量占年度上网电量71.5%,签约小时数达4,032小时,全省排名第二;裕中能源签约电量占年度上网电量77.2%,签约小时数达3,133小时;周口隆达签约电量占年度上网电量80%,签约小时数达3,045小时。同时,认真贯彻抢发电量和多供热策略,抓住煤价下行有利时机积极创效,累计完成发电量178.94亿千瓦时、对外供热1,535.4万吉焦,其中:张家港沙洲电力5月23日发电量7,566.1万千瓦时、负荷率96.7%,创单日发电量历史新高;周口隆达机组负荷率在河南省22家统调60万千瓦等级机组中排名第一;张家港华兴电力一、二期发电利用小时数在省内同类型机组中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一。
二是优化电煤采购,降低燃煤成本。抓住当前煤炭低价运行市场机遇,通过实施寻优采购、开展市场煤招标和长协煤合理兑现等措施,所属燃煤电厂标煤单价大幅下降,同比降低181元/吨。其中:张家港沙洲电力、裕中能源和周口隆达燃料采购价格在各自周边区域5家对标电厂中排名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同时,根据机组运行情况及时调整不同热值的煤炭采购比例,加强经济煤种掺烧,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
三是开展深调改造,提升辅助服务收益。通过反复技术调研与论证,分别完成周口隆达#1机组、裕中能源#1机组25%额定负荷稳燃试验,在获得认定后将可新增深调能力98MW,为电网调峰安全、吸纳新能源电量发挥积极作用。2025年上半年,公司所属燃煤机组完成电网深度调峰电量3.72亿千瓦时,取得调峰和调频服务收入4,312万元;燃气机组积极参与电网辅助服务,取得调峰服务收入2,326万元。
四是推进数智赋能,提高智能运维水平。张家港沙洲电力完成AI智能环保岛改造,利用智能AI算法管控系统,动态优化脱硝、脱硫等工艺参数精准控制,实现系统智能预警,提升设备可靠性和运维智能化水平;联合开发的涵盖输煤皮带巡检机器人、数智化煤场、卸船机无人值守系统等创新技术落地应用,推动煤场管理全面迈入智能物联时代,提升了接卸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增强了系统安全。
2.煤炭业务
一是提高单产单进水平,以增产增效为核心。在焦煤市场弱势运行形势下,优化调整2025年采掘接续计划,分析制约单产单进关键因素并制定相应措施,做到应出尽出、能出稳出,全力释放优质产能,所属多个煤矿工作面单产单进创纪录。
二是强化煤质管理,以提质增效为抓手。全面规范和加强各级煤质管理工作,根据各矿采场地质条件,结合市场需求、资源储量、洗煤系统、经济效益等因素,坚持“一矿一策”煤质管理,实行原煤产量与精煤回收率挂钩考核,制定涵盖采掘设计、煤系配采、层位采高控制、割放管理、煤质抽检、配洗配售等全流程管控方案,实现了多出优质煤,有效提升综合效益,其中:华熙矿业、银源煤焦煤质比计划提升了1%,康伟集团煤质二季度环比一季度提升3%。
三是推动“一优三减”与智能化,以降本提效为基础。2025年上半年,优化减少条件差、回收率低采煤工作面5个;压减掘进巷道24条,减少掘进量16,350米,减少9支队伍共325人,进一步提升了安全生产效率和集约化水平,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将系统优化、智能化建设和“三减”工作相结合,通过不断优化生产、运输等系统和采掘布局,建成了智能化采煤工作面5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20个,智能巡检机器人首次在森达源煤矿井下投入使用。南山煤矿、森达源煤矿智能化矿井建设已于2025年上半年通过政府验收,孟子峪煤矿智能化矿井建设具备验收条件;兴庆煤矿、金泰源煤矿新增智能化采煤工作面正在稳步推进,将进一步提升矿井智能化水平和采掘效率。
四是深耕技术创新,以创新赋能促发展。推行端头放煤、切眼放煤,留设小煤柱,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实现增产增效。2025年上半年,通过端头放煤、切眼放煤量达13.3万吨,多回收煤柱2,094吨;优化论证小煤柱留设方案,实现小煤柱留设“瘦身”,资源充分回收;集广煤矿运用“渐变式”加架技术成功开采三角煤,有效解决了复杂矿界条件下的开采难题;荡荡岭煤矿在副斜井口加装动滑轮组装置,实现以小驱动完成重载提升;兴庆煤矿安装防堵疏松链和煤流碰撞摩擦铁链,实现煤仓双重保障,降低了堵仓概率。
3.石化业务
一是合理安排技改,保障安全运行。2025年上半年,完成了新增#3罐组氮封及油气回收系统、柴油离心泵扩容、二级淡水反渗透改造、2万吨码头空洞治理、#2和#3锅炉大修等技改项目。
二是强化精细管理,实现降本增效。通过加强成本管控和物资管理,提前设定“预估价格”,不断降低招标和工程结算金额;通过降低库存,扩大修旧利废范围,节省物资费用支出;通过生产现场及码头岸用电管理,发挥电气设备无功补偿功能,进一步降低用电量。
4.储能业务
一是储能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积累。全力攻克电堆能量效率与电流密度迭代升级、电解液负极增容剂筛选和正极增容剂迭代更新,探索碳毡活化、流道双极板、碳布+碳毡、低厚度碳毡等关键材料技术路线,在储能装备制造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成功入选“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录。截至2025年6月底,储能板块累计拥有专利技术23项。
二是完成企业标准制定。在顺利完成2kW电堆设计、加工组装后,借助现有测试平台开展性能测试,形成的“2kW全钒液流电池电堆性能测试标准”已在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发布。通过不断推进标准化工作,将进一步规范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是储能示范项目闭环实证良好。首座MW级南山光储一体化储能电站项目成功构建“光伏+储能+微电网”工商业应用示范,实现需量管理、应急备电与绿电消纳闭环运行。项目重点对全钒液流电池开展长时间、多工况实证测试,验证了其在温度变化、不同充放电倍率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积累了大量运行数据支持后续产品优化。在EPC工程项目的组织与实施方面建立“设计—采购—施工—调试”四维管控体系,在系统集成方面构建储能系统与光伏发电系统能源综合管理相关技术示范,为后续项目开发及高效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海则滩煤矿建设
海则滩煤矿作为公司重点建设项目,正在全面加快工程建设。项目井田面积约200平方公里,煤种主要为优质化工用煤及动力煤,资源储量11.45亿吨,平均发热量6,500大卡以上,具有资源储量大、煤种煤质优、建矿条件好、预期效益高、开采寿命长、外运条件便利等诸多优势。
项目矿建工程于2024年6月进入井下二期工程施工,截至2025年6月底工程成巷11,000余米,完成井下二期总工程量的65%,土建工程及安装工程根据矿建工程进展同步推进。项目将于明年6月底形成首采工作面开始试生产、年底形成第二个工作面;2027年一季度进行联合试运转,实现当年投产即达产。项目投产后,公司经营业绩和核心竞争力将得到大幅提升。
(三)资源获取项目情况
1.煤下铝资源获取项目取得良好进展。根据山西省自然资源厅2024年5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管理若干事项的通知》,公司优选兴庆煤矿、金泰源煤矿、森达源煤矿作为采矿权申请试点矿。地质勘查施工工作已于2025年二季度顺利完成,地质报告编制工作正在进行中,三矿煤下铝资源获得了较好的勘查成果,均达到中型铝土矿矿床规模。后续将开展矿产资源储量备案及采矿权获取工作。
2.优质焦煤资源扩增项目有序推进。根据山西省自然资源厅2024年5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管理若干事项的通知》,经公司进一步优选,所属孙义煤矿、孟子峪煤矿周边优质焦煤边界资源符合规定要求。在山西省有关主管部门支持下,上述两座矿井边界资源出让程序正在有序启动,公司将根据山西省相关政策有序推进相关工作。
(四)还本付息及价值管理工作
公司在保证生产经营稳定运营的同时,认真、及时做好还本付息工作。自发生债务问题以来至2025年6月末,公司累计现金偿还本金248.11亿元、支付利息145.73亿元,共计现金偿付本息393.84亿元;有息负债规模由709.47亿元大幅下降至382.85亿元,资产负债率由73.18%大幅下降至51.58%,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且随着公司经营状况持续向好,有息负债余额和资产负债率持续下降,近年来已有20余家金融机构上调公司分类评级,信用修复基本完成,金融机构对公司授信支持力度逐年上升。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强化上市公司价值管理工作精神,推动公司股票价值合理回归,切实维护全体股东合法权益,公司于2024年6月制定了5亿元至10亿元股票回购计划,已于2025年6月23日如期完成,并于2025年7月2日完成回购股份全部注销工作。本次回购股份总金额5.01亿元,回购并注销股份4亿股、占注销前公司总股本的1.80%。本次回购股份注销完成后,公司总股本由222.18亿股变更为218.18亿股,进一步提升了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提高了公司股东回报,促进了公司价值提升。
(五)安全管理工作
2025年上半年,公司坚持安全发展理念,以责任落实为核心,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安全管控水平。
1.落实双重预防机制。公司深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年辨识、季评价、月总结、周分析、日调度”机制,强化重大风险源头治理。同时,建立日常排查、专项排查、领导带班排查相结合的隐患治理模式,落实“五定”原则整改隐患,实现动态清零。
2.加强高风险作业管控。电力板块强化机组检修管理,完成了9台机组等级检修,严格执行“三措两案”审查,保障作业安全。煤炭板块实施穿透式监督,对采掘面过地质构造、石门揭煤等高危作业实行二级公司审批、现场跟班、技术监控和考核问责四重机制,确保风险可控。
3.及时开展各项安全活动。公司系统部署雨季“三防”工作,制定专项方案,强化极端天气应对能力;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围绕“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查找身边安全隐患”主题,提升全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为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环境保护工作
公司不断强化环保意识,落实各项环保政策,持续完善环保管理体系。2025年上半年,所属企业各项环保排放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未发生环境污染事件。
1.强化环保工作监督和责任落实。公司坚持将环保工作作为生产经营的核心要务,持续完善环保管理、监督考核及问责机制,确保制度落实到位;同时结合各业务特点,针对性制定环保与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健全应急预案体系,通过强化应急演练切实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处置能力。
2.加强环保设施管理和技术改造。公司不断加大对生产设备环保改造和污染物排放治理力度,保证环保设施有效运行。所属裕中能源完成#4机组脱硝精准喷氨系统改造,进一步降低氨气耗量,提高机组脱硝环保指标和系统可控性、稳定性;所属周口隆达机组灵活耦合零碳生物质可研报告通过专家评审,该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替代标煤3.1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25万吨。
3.保证环保资金投入和治理效果。公司持续进行环保资金投入,用于环境优化与治理、环保设备维护与更新、技术研发与工艺改进,确保了各项环保设施运行正常,有效降低了能耗与排放。同时,公司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要求,各项在建工程和生产企业环保设施严格按照环评及批复要求进行建设,均达到政府相关环保规定要求。
(七)内控管理工作
1.着力推进制度和流程的融合。一是对制度体系建设及运行情况进行评估,通过动态评估制度有效性,全面梳理各环节管理制度文件,做到完整性评估、有效性评估以及运行评估,确保各项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二是按照流程管理办法要求,推进各单位流程梳理,从流程建设、优化和再造角度,做到动态调整,形成“制度—流程—执行”闭环管理。
2.强化重点领域控制活动的监督。一是强化对重点领域控制活动的监督检查,针对重点领域关键控制活动,组织开展“回头看”专项检查,使专项监督更具针对性;二是将日常监督中存在问题和重点领域控制活动进行同步融合,深入查找产生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通过“整改—验收—回头看”机制确保问题真改实改,真正发挥专项监督的时效作用。
3.识别五要素和控制活动的风险。一是从岗位出发,逐级进行风险识别,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形成公司层面风险清单;二是从业务出发,编制风险成因分析表和风险策略;三是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针对重大风险,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和流程管控措施,对重大风险进行重点控制,强化全员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切实融入到企业日常管理中。
(八)内部监督工作
1.内部审计工作。根据年度审计计划,认真开展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审计过程中,充分结合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审计方案,在现场审计中严格执行落实,并及时纠正被审计单位在生产组织、计划管理、项目招标以及集采集销等业务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监督效益。
2.专项监察工作。根据公司所属单位业务特点,重点围绕相关单位关键领域和易发问题点开展专项监察和“回头看”工作。在燃料煤和物资采购、煤炭和副产品销售、工程及服务类项目招标、干部选拔和任用等关键环节精准开展专项监察工作,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化解管理风险、企业降本增效方面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