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浙江新能(600032)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主要政策
2025年1月23日,国家能源局修订印发《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旨在进一步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健康可持续发展,以适应近年来分布式光伏规模激增、新技术应用和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新要求。《管理办法》将支持分布式光伏发展与规范发展相结合,该支持的支持,该坚持的坚持。既要促进发展,解决行业发展面临的接网消纳承载力不足等制约问题;又要规范市场,对发展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给予坚决纠正和严格规范,推动行业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切实维护发用双方特别是农户合法权益,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实现“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
2025年1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提出立足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坚持“生态优先、需求导向、优化布局、有序建设”总体原则,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管理办法》明确了抽水蓄能规划、实施、建设运行过程中的管理要求,规定了各级能源主管部门、开发建设方以及其他参与方的职责,这是抽水蓄能领域出台的首部系统性、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对引导抽水蓄能行业规范化、高质量发展,促进新能源高质量消纳,支撑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1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产业体系加速完善,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3-5家,产业主体集中、区域聚集格局基本形成。产品性能显著增强,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长寿命、经济可行的新型储能产品供给能力持续增强,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多领域应用需求。应用领域持续拓展,新型储能产品与技术多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推动能源革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坚实物质保障。
2025年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按照价格市场形成、责任公平承担、区分存量增量、政策统筹协调的要求,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通知》提出,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参与市场交易。新能源项目(风电、太阳能发电,下同)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新能源项目可报量报价参与交易,也可接受市场形成的价格。参与跨省跨区交易的新能源电量,上网电价和交易机制按照跨省跨区送电相关政策执行。《通知》明确,创新建立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政策自2025年6月1日区分新老项目,对存量项目,纳入机制的电量、电价等与现行政策妥善衔接;对增量项目,纳入机制的电量规模由各地按国家要求合理确定,机制电价通过市场化竞价方式确定。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既妥善衔接新老政策,又稳定行业发展预期,有利于促进新能源可持续发展,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2025年2月27日,国家能源局印发《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了2025年能源工作的主要目标:供应保障能力方面,全国能源生产总量稳步提升。全国发电总装机达到36亿千瓦以上,新增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2亿千瓦以上,发电量达到10.6万亿千瓦时左右,跨省跨区输电能力持续提升。绿色低碳转型方面,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高到6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可再生能源替代取得新进展。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机制进一步健全。发展质量效益方面,火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保持合理水平。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保持合理水平,光伏治沙等综合效益更加显著。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2025年5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了绿电直连模式的适用范围、管理方式、交易与价格机制等关键问题,为推动绿电直连有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标志着我国绿电直连进入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绿电直连通过构建新能源发电侧与电力用户侧的连接通路,实现了电力供给的全流程物理溯源,不仅有助于提升新能源消纳和绿电供给水平、降低外向型企业产品碳足迹,也为分布式发电、虚拟电厂、智能微电网等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造了新应用场景,为电力系统“源网荷储”深度融合开辟了新路径。
2025年5月21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组织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第一批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以典型项目和城市为载体,围绕新能源消纳、电网韧性提升、产业协同创新等七大重点方向开展试点探索,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技术突破与模式创新。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本次试点旨在通过单一方向技术突破与城市级综合探索相结合,通过技术创新与体制突破双轮驱动,有效提升能源系统灵活性、可靠性与低碳化水平,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方案与体制机制,重点解决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后的电网稳定性、资源优化配置等核心问题,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奠定基础。
(二)电力行业、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整体发展情况
根据国家能源局、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披露,我国电力产业持续增长,特别是可再生能源领域快速发展。
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6.5亿千瓦,同比增长18.7%。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1.0亿千瓦,同比增长54.2%;风电装机容量5.7亿千瓦,同比增长22.7%。在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方面,2025年上半年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1504小时,比上年同期降低162小时。投资方面,2025年上半年电源工程投资完成363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9%;电网工程投资完成2911亿元,同比增长14.6%,显示了国家对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重视和投入。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公司是浙能集团所属的专业从事风电、光伏、水电、氢能、储能等可再生能源业务方向的投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的综合型能源企业。公司的主要产品是电力,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已并网控股装机容量662.99万千瓦,其中水电113.28万千瓦、光伏346.39万千瓦、风电203.32万千瓦(其中陆上风电113万千瓦,海上风电90.32万千瓦)。
公司秉承“激水、追风、逐光”的产业发展观,以改善能源结构、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己任,坚持“区域聚焦、重点突破、购建并举”的发展方针,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为社会提供优质清洁环保的能源产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力争打造国内最具成长性的可再生能源上市企业。2023年5月被国务院国资委评为国企改革“双百企业”,在国务院“双百企业”年度评估中获得优秀评级。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5年以来,公司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政策市场,围绕开发建设和管理提升两大中心任务,着力提升资源获取、价值创造、改革创新、安全保障、人才引育五大能力,顺利完成半年度各项重点工作任务。
(一)锚定战略目标,强化发展动能
公司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稳步推进项目开发工作。面对新能源行业政策调整带来的经济测算边界不确定性,公司在保持市场敏锐度的同时注重风险管控,审慎推进项目布局,开发节奏适度调整。通过深度整合供应商及行业伙伴资源,持续优化合作模式,强化优质项目筛选机制,确保开发质量。同时,通过强化全过程管理、严控建设成本等举措,全力保障在建项目按期实现年度投产目标。公司将持续优化开发策略,提升项目质量,在稳健经营基础上培育新的增长点。
(二)深化精益管理,提升经营质效
当前,公司面临新能源行业发展新挑战,西北区域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张导致消纳压力加大,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现货市场价格波动加剧,项目收益空间受到挤压。面对量价齐跌的经营压力,公司坚持效益优先,通过强化电力交易管理、深化成本费用管控等举措,持续提升经营质量。紧抓电力市场营销重点工作,配强交易团队力量,拓展客户资源,争取省间交易,做好现货交易,深挖环境权益价值,全面提升电力交易水平;持续深化降本增效,严控非必要支出,成本管控取得阶段性成效;抓住低利率周期,利用固贷置换、自主发债等方式,有效降低资金成本。公司正通过全方位的经营管理提升,积极应对行业变革,夯实发展基础。
(三)突破人才瓶颈,夯实发展根基
公司坚持以“大人才观”建强“三支队伍”,持续优化引才引智、人才培养和发展机制,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实现企业发展与个人成长同行共向。通过外部招聘、内部调配等多种渠道,有效补齐紧缺岗位专业人才,满足企业当前发展迫切需要。发挥营运企业、新建大项目人才蓄水池和培训基地作用,加快项目开发建设、电力市场交易和自主运维队伍建设,打造关键岗位专业人才梯队。深化落实板块年轻干部和青年骨干的上派下挂锻炼工作,畅通职业上升通道,坚持以“奋斗者为本”的选人用人导向,让干事者有为有位。
(四)强化安全筑基,护航高质量发展
公司坚持安全生产底线红线,全面落实“监督、管理、主体”三级安全管理责任,不断健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抓实设备本质安全管理,实现高水平安全和高质量保供。报告期内,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等六大专项活动,持续提升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严格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要求,建立公司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管理标准,动态更新《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确保高风险作业安全风险在控。深入开展“百日攻坚”等专项排查整治,高效推进隐患整改闭环。抓好防汛防台工作,落细“四预”措施、贯穿“四情”防御,面对台风等极端天气,提前安排和加强防汛防台风值班值守力量,确保安全度汛。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规模效益优势
公司紧跟“3060”双碳战略目标和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新要求,紧抓新能源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机遇,依托控股股东浙能集团资源优势,以重点区域聚焦发展,深耕长三角核心市场;以重大项目带动发展,打造标志性示范工程;以战略伙伴协同发展,构建产业生态联盟。坚持“一盘棋”思维、“一直抓”定力、“一根筋”干劲来推动新能源开发实现规模与质量双提升。
(二)区位资源优势
公司构建“东西互济、海陆联动”的立体化发展版图,形成梯度分明、优势互补的区位布局。在长三角核心区,依托浙江、江苏等经济强省的区位优势,重点开发海上风电项目和集中式光伏项目,把握电力消纳能力强、开发潜力大的战略机遇;在“三北”、西南风光水资源富集地区,重点储备项目,加强政策市场研究、分类建立项目开发储备库。各区域形成“省内强消纳、省外重储备”的协同格局,实现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的高效匹配。
(三)多业协同优势
公司“风光水”三大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巩固深化,业务布局持续完善,时空双维协同效应凸显成效。如水电丰水期与风光枯发期形成季节协同、具备天然对冲,西北风光资源与东南水电资源形成地域协同、构建跨区平衡。具体表现为:枯水季风电大发弥补水电缺口,雨季水电高峰填补风光波动。三大产业协同发展为公司经营效益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管控体系优势
公司按照“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企业“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的“5+1”管控优化改革实施。海上风电按照“一套班子、多块牌子”,完成海上风电集约化、专业化运维团队组建;陆上风光采用“运管总部+区域公司+场站”管理架构,重点提升生产安全管理和经营管理水平;小水电由小水电管控中心集约管控,“一企一策”在规范管理中稳步发展壮大;板块管理建设项目加大自主开发建设比例,组建专业化队伍,沉淀基建管理经验。同时,建强电力市场交易团队,高度重视现货、绿电、绿证等交易,不断拓宽交易渠道和交易品种,有效发挥电力交易主力支撑作用。
(五)人才建设储备优势
公司专注主责主业发展,坚持专业化战略,持续优化引才引智、人才培养和发展机制。坚持人力资源战略与重点任务相匹配、人力资源体系与管控模式相适应、人力资源结构与发展水平相支撑的原则,树立更加鲜明的“注重基层、注重一线工作经历”选人用人导向,培育“以奋斗者为本”的价值观,稳步提升板块管理年轻干部比例、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和梯队建设、深化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加大薪酬向一线岗位和开发建设岗位倾斜,形成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进一步加强人才储备,激发人才队伍活力,赋能公司高质量发展。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