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中国银河《2025年中报业绩点评:业绩短期承压,数据资产入表金额已至百万级》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上海钢联(300226)
事件:公司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实现营收343.91亿元(YoY21.65%);实现归母净利润1.18亿元(YoY+41.0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74亿元(YoY-3.83%);销售毛利率为1.33%(YoY-2.20pct);销售净利率为0.62%(YoY+88.01pct)。
行业需求不及预期致业绩短期承压、现金流表现不佳,净利润受益于政府补贴:2025年上半年,公司产业数据服务/钢材交易服务分别实现营收3.66/339.94亿元,分别同比-3.91%/-21.77%;产业数据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付费用户数为27.38万个,同比下降5.73%,ARPU(每用户收入)同比增长3.57%,用户价值持续提升。报告期内公司营收同比下降,主要系钢银平台结算量同比下降20.69%所致。当期归母净利润实现1.18亿元(YOY+41.07%),受益于政府补贴同比增加,由2024H1的472.39万增加至本报告期的9178.64万元。公司持续控费,三费相应减少,销售/管理/研发费用为1.84/0.70/0.51亿元,分别同比-13.76%/-6.97%/-14.03%。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为3.30亿元(YoY-47.31%),主要系应收账款持续减少、钢银电商的供应链业务占用资金余额所致
强化质量与标准化建设,深化AI+产业数据服务:公司坚持以行业政策引领发展,把握数字经济顶层设计释放的产业数据机遇,不断提升数据质量、探索前沿技术和创新商业模式,为行业客户提供高质量数据和精准服务。1)数据质量与标准化建设方面,上海钢联目前已编制完成《产业数据安全管理规范》企业标准,实施严格制度确保关键数据的质量。2)AI+产业数据服务方面,公司持续强化AI技术和数据应用升级,研发“钢联宗师”大语言模型针对大宗商品中的特殊需求进行深度优化和定制,生成式AI产品“小钢数字智能助手成功应用于多场景,EBC平台赋能企业智能决策与供应链优化。3)数据库建设方面,公司通过人工智能建模分析预测等技术,构建覆盖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能源化工、建树材料、农产品、新能源、新材料、再生资源等8大领域100多个产业链的庞大产业数据库。
数据资产管理持续优化,当期数据资产入表金额达333万元:公司多年建立的航运分析数据库、大宗商品行业通识数据集等新模态数据库,持续扩充完善气象水文、能源货流、数字经济、宏观金融等领域数据库。报告期内公司新增数据源68个,数据指标8万余项,当期数据资产入表金额达333万元
钢材交易坚持平台+服务战略,行业认可度排名前列:报告期内,公司旗下“我的钢铁网”“隆众石化网”“中国联合钢铁网”“钢银钢铁现货网上交易平台”等网站页面浏览量为1.21亿次,独立访问数2029.48万次。其中,银电商坚持“平台+服务”战略,通过一站式的钢铁服务平台为行业上下游企业提供一揽子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截至日前,钢银电商平台企业注册用户数超19万家,合作钢厂超350家,合作仓库超500家,服务网络覆盖全国,是国内位居前列的千亿级钢铁电商平台。公司凭借在大宗商品数据服务和钢材交易服务上多年的经验,其产品和服务获得业内广泛认可。报告期内,公司正式获评2025年第一批次上海市“工赋链主”认定企业,钢银电商获“2024钢铁产业互联网TOP10企业”等多项重要荣誉。公司创新成果覆盖数据采集算法智能预测模型等多核心领域,截止报告期内已拥有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86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日7项等
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海外业务同比增长9.7%:公司坚持开发多元化的国标化产品,提升品牌的全球影响力,让“中国价格”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上立足:1)2025年5月,公司与全球能源及大宗商品价格评估机构阿格斯签署谅解备忘录,共同发布中国进口61%和62%品味海运铁矿石的混合指数均值;2)上海钢联编制的价格指数成功通过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准则鉴证,已在多个国际贸易领域被纳入长期协议作为贸易结算基准:3)上海钢联价格指数所构成的混合指数,在中国进口铁矿石贸易结算上拥有约30%的市占率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新加坡交易所(SGX)等全球主流交易所均采用公司价格指数作为相关衍生品合约的清算基准。公司正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完善全球化布局,报告期内,公司境外服务收入0.23亿元(YoY+9.7%)。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实现营收分别为716.31/809.48/930.87亿元,同比变化-11.93%/13.01%/15.00%;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44/2.76/3.19亿元,同比增长51.32%/13.20%/15.36%;EPS分别为0.77/0.87/1.00元,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7年PE为37.05/32.73/28.37倍,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产品研发未及预期的风险;钢材行业面临能源转型压力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