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信达证券《美国“类滞胀”下的降息困局》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美国当前存在“类滞胀”特征。美国正面临经济走弱和商品通胀共存的“类滞胀”特征,经济走弱与通胀共存看似矛盾,实则不然。第一,今年以来美国从制造业到房地产都有不同程度的走弱。第二,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有边际走弱。第三,美国涨价压力并非全面性,而是集中在商品端关税带来的通胀上涨,其背后并不代表需求的回暖,这是美国经济走弱和商品通胀共存并不矛盾的关键。
当前通胀或不足以阻止降息重启。在“类滞胀”状态下,美联储抉择难度加大,“进”和“退”再次面临两难选择。不过,我们认为,当前通胀可能不足以阻止降息重新启动。因为较有韧性的核心服务通胀没涨,核心商品上涨主要源自关税影响。从交易面上看,通胀数据出炉后市场在提前定价美联储重启降息。总的来说,我们认为,7月CPI数据并非无通胀,但其火热程度可能难以阻止降息重启。
失业率上升速度或是决定降息幅度的关键。我们认为,短期美债利率的快速下行,也表明市场认为美联储将优先应对就业市场疲软,而非纠结于核心通胀的短期波动。这意味着就业市场疲软的快慢程度,或成决定降息幅度的关键。我们认为,直至今年年底,美国失业率上升的速度可能并不快今年年底美国失业率可能回升至4.4%-4.5%附近。
重启降息可行,但次数可能减少。现在市场计入降息3次的预期,我们认为后面政策预期可能反复。首先,市场预期来回摆动,10月和12月的降息概率差距并不大。其次,美国失业率年底可能回升至4.4%-4.5%附近,这一上升速度可能并不支撑3次降息。最后,若在当前环境下降息次数过多,有将通胀推向核心服务和核心商品双涨的风险。尽管降息次数存在分歧,但目前对重启降息的分歧较小。往后看,我们认为年内美元指数或还有下行空间,短债的表现或好于长债。
风险因素:地缘政治风险,国际油价上涨超预期,美国就业市场超预期走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