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东海证券《公司简评报告:业绩高增长,新兴业务值得期待》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凯莱英(002821)
投资要点
业绩保持高增长。公司3月31日发布2022年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102.55亿元,同比增长121.08%;实现归母净利润33.02亿元,同比增长208.77%。其中,第四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4.44亿元,同比增长42.42%;实现归母净利润5.81亿元,同比增长55.09%。受大订单影响,公司业绩实现了超高增长。
公司持续做深做广,客户群持续扩大,境内外收入增速100%+。2022年,公司来自境外收入86.91亿元(YoY+117.41%),其中欧美地区收入增长112.95%,亚太地区(除中国外)收入增长199.38%;境内市场进入收获期,收入15.64亿元(YoY+143.89%)。2022年,公司收入中大药企收入73.76亿元(YoY+150.45%);公司坚持做广,订单客户561家,活跃客户超1,000家,持续扩大服务客户群体,来自中小制药公司收入28.79亿元(YoY+70.00%)。截至报告期发布,公司在手订单合计11.50亿美元(含2023年已执行的订单)。
商业化阶段:受益于大订单交付,收入强劲增长。2022年,公司在大订单带动下,商业化收入大幅增长,实现收入75.87亿元(预计常规业务19.52亿元,受大订单产能挤压,同比下滑22.38%),同比增长201.67%,实现毛利38.34亿元,同比增长220.38%,毛利率50.54%。公司2022年完成商业化项目40个,完成大订单56.35亿元,2023年尚有21.59亿元待交付,该项目的业绩记录给公司带来良好的示范效应,有力推动同其他跨国客户商业化API的深化合作,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新增大型跨国公司API验证项目2个。
临床阶段:项目储备充裕,漏斗效应持续扩大。2022年,公司小分子临床CDMO业务实现收入16.66亿元,同比下降3.31%,主要系2021年交付与抗病毒相关的两个规模较大项目,若剔除这一因素,收入同比增长19.00%;实现毛利6.88亿元,同比下降2.05%,毛利率41.28%,较2021年提升1.22个百分点。公司持续加大早期项目开拓力度,战略性储备潜在重磅项目,奠定长期增长基础。2022年,公司共计完成临床阶段项目359个,其中临床Ⅲ期项目62个,临床及临床前项目297个。公司服务的临床三期项目涉及诸多热门靶点或大药靶点,项目占比超过60%,例如KRAS、JAK、TYK2等,为持续获取重磅药商业化订单提供项目储备。
新兴业务:公司小分子龙头优势及业务间协同效应显著,多项新兴业务高速增长。2022年,公司新兴业务板块实现收入9.96亿元,同比增长150.52%;实现毛利3.35亿元,同比增长113.20%,毛利率33.68%,较2021年降5.92个百分点,主要系生物CDMO业务尚处于业务拓展期,毛利率相对较低。2022年,按细分业务来看:1)化学大分子:收入3.73亿元(YoY+138.71%),报告期内合计开发新客户40余家,承接新项目68个,推进到PhaseII之后的项目合计超25个。2)临床研究:收入2.64亿元(YoY+201.44%),协同公司多年积累的客户资源,持续加大客户和项目开拓力度,新增签署260余个项目合同,其中150余个为创新药项目,优势领域肿瘤、免疫、感染&传染类项目近百项,II、III期项目逐渐增多。3)制剂:制剂业务延续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实现收入2.29亿元(YoY+84.73%),承接制剂项目超100个,其中包括十余项NDA项目,新增客户主要来自中国、美国、韩国等地。报告期内,制剂团队顺利完成多个客户项目的工艺验证和NDA申报,为制剂业务2023年取得国家局现场核查和步入商业化阶段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生物大分子:实现收入1.01亿元。项目数量大幅增长,项目类型进一步丰富,报告期内服务项目达48个,其中有11个IND项目,各类研发项目37个,根据在手项目执行情况,预计包括抗体偶联药物在内的各类偶联药物在未来的收入占比会进一步提升。5)合成生物技术:CSBT在报告期内取得多个实质性突破,已出色承接并完成第一个临床后期口服药用酶的研发生产,第一个生物类新药上市申报(BLA)工艺表征项目,第一个药用酶50-500L规模的纯化生产等多个订单。公司酶技术平台已经开始被逐渐用于海内外客户的创新药项目或生命周期管理的商业化项目,未来发展潜能巨大。
投资建议:公司是化学小分子CDMO龙头,技术全球领先,伴随公司产业链持续拓展,业务间协同效应显著,新兴业务实现高速发展可期,第二增长曲线明确。我们预测公司2023-2025年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23.77亿元、24.72亿元和36.41亿元,对应EPS分别为6.42元、6.68元和9.84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20.81/20.01/13.58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释放不及预期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订单不及预期风险。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