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2022年10月26日,根据中控技术公众号消息,公司于2022年10月20日完成对上海众一石化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持有的众一伍德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Wood中国”)20%的股权收购。
点评:与Wood战略合作加深,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实力再提升双方先后于2020年初、2021年3月份签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本次收购是继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后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以此共同助推中国能源和流程工业智能化发展。
Wood中国是国际领先的工程咨询公司Wood在中国的业务执行平台,长期与客户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主要客户包括中石化、中石油、国家能源、中化集团、陕煤集团、延长石油、巴斯夫、壳牌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Wood中国提供涵盖工程咨询、项目管理(PMC)、工程设计、项目交付、试车、资产优化、供应链管理及数字化等覆盖资产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国际化工程服务解决方案。
中控技术作为国内领先的流程工业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以“5T技术”、“平台+工业APP”、“5S店+S2B平台”为三大核心战略控制点的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积极服务于工业3.0+工业4.0,产品及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在油气、石化、化工、电力、制药、冶金、建材、造纸、新材料、新能源、食品等行业领域,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战略合作的加深,Wood中国的国际化项目管理、交付理念,以及多年来在国内能源和流程工业工程领域积累的丰富项目经验与公司的工艺流程控制系统和产品以及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相结合,实现“经验+技术”的有机融合,弥补了国产智能制造产品“起步慢、经验少”的痛点,进一步优化产品解决方案。此外,公司能够整合Wood中国的客户资源,及时触达客户并提供更全面的定制化服务,实现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拓展了业务领域,加速智能制造业务释放。双方合作产生强大的协同效应,使得公司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实力再提升,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未来,公司与Wood中国拟合作开拓工程咨询、EPC总承包、数字化设计与交付、智慧工地、大型项目管理、智能工厂规划、数字化转型咨询等业务市场,公司业务布局将更加广泛,市占率有望得到提升。
“双碳”背景利好流程型智能制造,高端工控产品国产替代提振公司成长长期来看,我国流程工业在“双碳”目标下,工控产品更新换代所带来的市场空间较大。我国流程工业在碳排放方面有两个特点:第一,国内流程工业平均工艺水平与设备落后、自动化程度低、能耗方面依旧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仅靠工艺流程优化、节能技术等方式难以显著控制能耗,必须进行自动化设备的更新换代与基础自动化升级改造;第二,目前国内流程工业的能耗总量可观,可改进空间巨大,可以通过降低流程行业能耗的途径来明显降低全国碳排放量。在“双碳”的长期目标下,我国流程工业自动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是必然趋势,工控产品更新换代的市场空间较大。
目前国内高端工控/工业软件领域产品的国产化率依旧较低,国产替代空间大。公司坚持投入研发,不断突破高端工控产品,目前已位居世界一流水平。2021年,公司与多个大客户强强联合,打造多个标杆性项目,DCS产品顺利突破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生产装置,在高端工控产品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另外,公司在工业软件方面的实力也不断增强,目前已经拥有MES/APC等多款先进的工业软件,拓展了新材料、新能源、制药食品等新行业应用。未来工业软件有望成为公司新增长点,高端工控/工业软件产品为公司打开增长新曲线。
深耕石化化工行业,工业软件核心竞争力强生产制造类工业软件具备较强的下游行业属性,通常来讲,一款生产制造类工业软件往往只负责某个领域甚至某一工艺,需要大量的行业经验和行业模型的积累。公司深耕石化、化工领域多年,深度绑定多个下游大客户,拥有海量的现场数据与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有助于公司构建成熟的经验模型。我们认为,与石化化工行业的深度绑定赋予了公司较强的工业软件开发和运维能力,大大提升了公司工业软件产品的实用性和竞争力,同时某一细分行业中的工业软件又呈现“一家独大”的特点,有助于公司工业软件产品未来在石化化工行业中广泛普及,提振公司长期成长。
深化全产业链布局,多类产品协同提振公司业绩中控技术以控制系统(DCS+SIS+PLC)为基石,向下打造“工业触手”,布局仪器仪表相关产品,向上打造“工业智慧大脑”,布局多款工业软件,各业务间具备明显的协同效应,提升公司整体的竞争优势。同时公司“线上+线下”协同发力,5S自动管家店和S2B平台共同打造完善的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在智能制造大背景下,国家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工控行业景气度提升,公司作为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国内工控龙头,积极深化全产业链布局,多类产品协同发力,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行业有望提速发展,公司作为国内工控&智能制造龙头企业,积极推进“一体两翼”布局,未来“一纵一横”发展空间大。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63亿元、10.04亿元、13.25亿元,对应PE为61.03倍、46.37倍、35.13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下游行业波动风险、公司发展不及预期、新冠疫情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