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研报 - 行业研究 - 正文

银行业2022年4月份金融数据点评:4月信贷超季节性下滑,5月呢

来源:光大证券 作者:王一峰 2022-05-17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事件:2022年5月13日,央行公布了4月份的金融统计数据:(1)M2同比增长10.5%,增速较3月末提升0.8个百分点;(2)M1同比增长5.1%,增速较3月末提升0.4个百分点;(3)新增人民币贷款6454亿,同比少增8231亿,同比增速10.9%,较3月份下滑0.5个百分点;(4)新增社会融资9102亿,同比少增9468亿,同比增速10.2%,较3月末下滑0.4个百分点。点评:一、今年市场对信贷的预测为何总是大幅偏离实际值?4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6454亿,同比少增8231亿,略低于我们的预期,但大幅低于市场预期。根据Wind一致性预期,4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均值约1.45万亿,明显高于实际值,甚至有机构预测信贷同比多增。实际上在3月份,也出现了类似情况,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的Wind一致性预期均值为2.6万亿,而实际值却为3.13万亿。目前,对于各项宏观经济和金融数据的预测,一般比较受市场关注的,是Wind的一致性预期,各家机构会在Wind上给出自己的预测值,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市场预期。那么,为何今年以来,市场对于信贷的预测总是出现大幅偏离呢?原因可能颇多,我们仅举几例:1、今年影响信贷投放的因素更趋复杂,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低迷+城投平台隐性债务从严监管导致融资承压+疫情和“静态管控”对微观主体生产经营活动的冲击+央行对于狭义信贷的管控力度加大,这些因素相互交织,造成信贷投放在总量、结构、节奏、机构等层面的变化更加难以准确预测,数据波动明显加大。2、基于宏观数据线性外推易造成偏差。市场在预测当月信贷数据时,比较常规的方法,是以“同比值”为基准锚,结合当前的市场环境变化,来判断信贷投放情况。然而,今年对于信贷投放的预测,却不能回避狭义信贷规模“窗口指导”,这是央行调控的“直接货币政策工具”。在年初时点,各家银行会向央行报送全年信贷投放计划,央行则按季下达狭义信贷指标,并根据信贷投放情况适时进行窗口指导。特别是在“稳增长”诉求加大的背景下,银行信贷投放需要发挥“逆周期”调节职能时,政策驱动力就会进一步放大,甚至出现信贷投放与经济景气度的背离,在今年3月份体现较为明显。3、对于票据“零利率”行情形成的冲量过于乐观。需求不足+政策驱动所带来的直接影响,一是信贷定价大幅下行,二是信贷节奏前低后高。4月份票据转贴三现零利率行情,且持续时间长于过往,令市场判断4月末冲量力度比较大,进而推高全月数据,所以才出现了有机构预测同比多增。实际的情况是,4月票据融资确实冲量不少,新增规模为5148亿,同比多增2437亿,但一般贷款中扣除票据融资后的对公+零售贷款,在疫情影响下疲软程度超出了市场预期,造成了信贷预测偏差。′ú죨£我们对于信贷的预测,会基于所归集到的各类信息、政策进行分析判断,但也往往不可避免的出现“预期差”。那么如何降低这种“预期差”呢?可以尝试的方法比如:(1)一定要等到跨月之后再去分析了解信贷投放情况,避免出现忽视月末冲量带来的扰动(如1、3月份)。

(2)需求不足+政策驱动背景下,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大行一定是发挥着“头雁效应”(如Q1),相较于股份制银行和中小城农商行确定性更强,我们需要重点判断大行的信贷投放景气度。

(3)要理解票据“零利率”行情意味着什么(如4月份),票据转贴5个月内三次出现零利率,历史上属首次,绝不仅仅是银行通过票据调剂信贷规模这么简单的逻辑,而是票据供需矛盾加大引致,背后深层次逻辑是两条主线:需求端:需求疲软→银行“资产荒”压力加大→央行狭义信贷持续窗口指导→银行加大收票力度。

供给端:疫情蔓延、静态管控→供应链相关行业生产经营活动部分停滞→开票量下降→银行持续收票下存量票源明显消耗。

因此,我们不仅要看到零利率下票据融资规模冲高,更要看到其映射的对公+零售贷款疲软,这会大幅冲销掉票据冲量对信贷数据的贡献,2021年12月、2022年2月以及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均表现较弱





相关附件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