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
防疫物资出口仍是主要支撑2020年5月,我国出口回落,进口跌幅加深,顺差扩大。出口同比增长1.4%,回落6.7个百分点,但仍好于预期。市场预期较低主要是由于海外疫情爆发导致的外需萎缩。部分外贸企业已充分感受到了订单的下降,但在此前的数据中还未有体现,主要由于订单到出口之间的时间差导致外需萎缩滞后显示,以及防疫物资的出口支撑。而本月防疫物资出口继续表现强势,5月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本月大幅增长77.3%,而医疗器械同比大幅增长88.5%,均大幅上升,也抵消了部分外需下滑的拖累。另外5月人民币的贬值也对出口有一定支撑作用。
进口超预期下滑,由上月-10.2%降至-12.7%。从进口商品数量来看,主要进口商品增速除铁矿砂、煤之外均有上升。从进口金额来看,由于大宗商品价格的低迷,进口金额增长明显落后于进口数量。机电进口降幅扩大,由上月-2.7%下降至本月的-7.5%。本月由于出口表现好于进口,顺差进一步扩大至4427.5亿元。
资本市场波动中向好中国资本市场中波动中向好趋势不变,核心资产仍是首选。由于经济运行本身面临转型时期的较大压力,疫情后经济复苏步伐比较缓慢。
“新冠”疫情对经济的扰动,不仅不改变趋势,而且还加速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综合来看,短期由于供求两方面都受到影响,2020年经济增长将延续平稳回升态势。国内疫情已得到控制,对冲性宏调政策也已出台,经济在多项政策效应综合影响下,回升方向不变。“新冠”疫情对中国股市短期扰动,不改变中国股市核心资产的机会;货币虽然趋松,但疫情下货币当局更关注MPA框架下的定向投放效应,因此新增流动性更多地直接投向了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部门,金融市场得到的新增流动性较少,资金未有显著宽松,在信用风险传染下降态势下,债市在经历短期扰动后,缓慢上行的态势不会改变。
外需恢复将成为主要考验5月出口虽有下滑,但好于预期,进口则逊于预期,顺差大幅回升。出口的韧性还是得益于防疫物资的出口,但同时也意味着后期全球疫情形势好转后,外需恢复程度将成为主要的考验;进口减少受2方面因素影响: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和海外生产放缓。整体看,油价低迷下,中国的贸易条件有改善趋势。但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不可避免的放缓,也将成为出口最大的隐忧。全球共同面临疫情冲击,我国在采取强有力的管控下,虽短期牺牲了经济,但率先走在了恢复的道路上。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相对良好态势,使得外资对中国也保持了稳定的流入态势,叠加贸易顺差,即使外汇分散化发展,但中国外汇储备平稳态势无虞。5月外汇储备为3.0915万亿美元,较4月末上升102亿美元,升幅为0.3%,外储规模实现两连升。外汇储备平稳,为中国货币环境平稳创造了条件,中国货币当局能根据自身节奏、运用央行创设工具,灵活进行货币调控。出于维持货币增长平稳的需要,央行仍将维持宽松,降息仍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