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仍在复苏,需求弱于供给4月份,制造业 PMI 为 50.8%,比上月回落 1.2个百分点,仍位于扩张区间,表明制造业较 3月进一步改善,但扩张力度有所减弱。整体来看,4月的复工复产继续加快,生产指数为 53.7%,低于上月 0.4个百分点,但仍位于高位。并且从其他数据来看,从业人员指数为 50.2%,企业用工量连续两个月增加。但需求方面的恢复则要弱于供给,新订单指数为 50.2%,比上月回落 1.8个百分点,低于生产指数。从外贸景气度来看,由于海外疫情的扩散,外需萎缩,出口面临较大压力。
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 33.5%和 43.9%,比上月下降 12.9和 4.5个百分点。新出口订单降幅明显大于进口指数。部分制造业企业反映新签订的出口订单锐减,甚至已开工生产的订单被取消。疫情冲击下,非制造业受到的冲击也远大于制造业,但非制造业的恢复却好于制造业。4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 53.2%,高于上月 0.9个百分点,其中建筑业和服务业均有不同程度上升。综合 PMI 产出指数为 53.4%,比上月上升 0.4个百分点,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继续恢复。
资本市场波动中向好中国资本市场中波动中向好趋势不变,核心资产仍是首选。海外疫情恶化导致海外市场波动性加大,非常规政策增多,情绪传染暂时会增加市场波动性,但在经济好转确认、利率下降、流动性趋松下,资本市场好转趋势不变。海内外疫情的变化带来的预期变化和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变化,推动了中国利率期限结构下降,形状改善,信用风险缓释态势延续,市场平稳中趋于活跃;股市伴随通胀预期扭转和经济内生动力上行,趋向好转,分化延续、核心资产中科技主线突出。货币政策宽松的降低市场利率效应,更是对债市有直接地推动作用。年初降准+降息后,货币市场利率水平已下台阶,此次定向降准以及超额准备金率的下调,打开了短端下行空间,利率下行的趋势不变。
经济有序复苏,关注外需萎缩4月PMI指数虽有回落,但仍在扩张区间。由于2月的低基数造就了3月PMI的高位,从高位的回落也不必过分解读。整体来看,随着疫情冲击的逐步消退,企业生产、居民生活逐步回归正常,供给端明显恢复更快,相比之下需求仍然偏弱。尤其是海外疫情的扩散下,国内外经济恢复步调不同,外需明显萎缩,出口压力增大,将对我国的经济复苏造成影响。5月两会将正式召开,届时各项经济目标以及政策方向、力度将更加明晰确定。当前形势下,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释放消费潜力、扩大有效投资对冲外部影响。随着逆周期调节政策的持续发力以及逐步显效,经济有望走出疫情冲击阴影,有序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