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7日,金融委召开第二十五次会议,总结近期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展,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传递重要信号。
多举措支持复产复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秩序恢复常态。疫情期间,金融委先后召开十次会议,确定了“稳预期、扩总量、分类抓、重展期、创工具”的十五字工作方针,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坚持股票市场正常开市,拓宽企业低成本融资渠道,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区域、行业和企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有效防控疫情,支持复工复产,维护经济稳定发展大局。一是稳资本市场预期。央行节后加大公开市场投放,一个月之内三次加大货币政策操作力度,最终实现了股票市场正常开市和平稳运行。二是扩总量,尤其是信贷投放总量。三是分类抓和重展期。对于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金融委鼓励商业银行通过展期、续贷的方式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对于重点区域与防疫企业,采取财政贴息的办法,实现了利息成本低于1.26%的目标。四是创新工具满足企业融资需求。此次创新主要体现在:下调超额存款准金率,利率走廊下限空间打开。
五大举措新亮点:一是发挥好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枢纽作用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未来资本市场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相信在金融基础制度建设、对外开放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将会与国际接轨,无论是运行效率还是防范风险,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资本市场在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也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枢纽作用。二是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加大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力度。在疫情冲击下,中小银行不良率反弹是大概率事件,但是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工具单一,还面临息差被压缩不断向实体经济让渡利润的困境。为激发中小银行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在资本补充工具方面,将多渠道加大中小银行核心一级资本补充,加大中小银行其他一级资本的补充,加大中小银行二级资本补充,加快资本补充工具创新、拓展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以及完善配套措施,通过降低存款基准利率来降低中小银行负债成本,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释放多重利好信号:一是货币将更加宽松,降息降准可期,4月积极财政政策将接力货币政策发力。4月积极财政政策将接力货币政策发力,其中上调赤字率、加大专项债发行、特别国债等,以及二季度国债发行计划中新增一期十年国债发行,并将50年国债发行时间提前至5月份,将推动疫情之后经济复苏。二是引导信贷资源流向小微和民营企业,并非依靠影子银行。监管方面已经明确了抑制商业银行通过同业存单加杠杆的方式进行表外信贷,因此商业银行回归传统存贷业务,通过结构化工具,例如再贷款和再贴现等,将资金精准流向小微和民营企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三是发挥好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就是要不断强化基础性制度建设,坚决打击类似瑞信咖啡、康美药业等各种造假和欺诈行为,未来金融基础制度将更加完善。四是疫情冲击下银行资产质量承压,中小银行信用风险将会显著增加。2020年监管部门将会差异化政策支持中小银行发展,降低整体宏观系统性金融风险。持续关注中小银行流行性风险带来的局部冲击。
投资建议:4月将迎来“积极财政+宽松货币”政策组合,前期回调力度较大、高分红银行股将受长期资金青睐。
风险提示:资产质量大幅恶化;监管政策超预期;疫情超市场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