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表现:上周医药生物板块涨幅1.14%,涨幅在28个行业中排名第7跑输沪深300 指数0.94pp。化学制药表现相对较好,涨幅为1.60%;涨幅最小的板块是医药商业,为-0.95%。其他板块表现如下:医疗器械(-0.79%)、医疗服务(0.17%)、生物制品(0.68%)、中药(1.49%)。行业整体估值(TTM整体法,剔除负值)37.48倍,相对沪深300PE溢价率约为2.55倍,处于历史中部位置。其中,医疗服务(70.40倍)、医疗器械(54.85倍)和生物制品(50.05倍)估值较高,化学制药(37.33倍)、中药(31.31倍)、医药商业(26.07倍)估值相对偏低。
本周重点资讯:
1)1月8日,CFDA发布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设计指导原则
2)1月10日,四川发布鼓励药商兼并重组意见
3)1月11日,CFDA刊文接受医疗器械境外临床试验数据
本周观点更新:价格预期提升,供给侧弹性加大
上周医药板块指数上涨1.14%,略跑输沪深300指数0.94个百分点,继续领先于创业板。2018年的第一个月,我们首推原料药供给侧机会,其逻辑在于自2017年12月起,进入VA和VE提价的业绩兑现期,1月份靓丽的业绩预告有望再次吸引市场对原料药供给侧的持续关注。2018年Q1,VE和VA提价弹性有望充分显现,相关公司单季度业绩甚至有望超过其历史上全年业绩高点,进一步打开对其市值空间的预期。按照目前价格成交测算,我们推荐的标的中新和成(002001)预计单季度利润弹性在25亿以上,年化净利润90亿元,目标市值空间900亿元;浙江医药单季度利润弹性在6亿以上,年化净利润20亿元,维生素对应目标市值空间200亿元。实际上原料药供给侧,价格上涨预期才是决定市值变化的核心,短期供方中任何停产限产的信息都可能刺激价格上涨预期。上周DSM的VA生产事故和Basf公布事故情况说明,新和成和浙江医药再度大幅上涨,也是价格预期起到了更大的推动作用。
回顾2017年原料药供给侧机会启动以来,我们一直提出以供方博弈解释价格变化,环保要求提高挤压供方产能,景气周期延长,建议从中长线把握。虽然短期停产限产事件刺激更大,但难以预测,价格高点更难把握。进入2018年,原料供给侧的机会,以新和成为代表,一直持有才是较为恰当的方式,围绕价格预期波动而交易反而容易错过。
除了价格的波动,业绩的高弹性外,更多原料药企业在储备新的增长方向,例如新和成进军蛋氨酸、新材料,浙江医药布局创新药和制剂出口。和钢铁有色等不同,原料药企业从品种涨价获得巨额收益更多投向了新的领域,储备新的增长动力,而非单纯只是扩大产能。实际我们在原料药供给侧推荐的新和成、亿帆医药、浙江医药和兄弟科技,新业务已经成型,部分已开始贡献利润,如新和成的蛋氨酸。
在这些个股的推荐中,我们也同时强调原料药周期弹性和未来新业务的成长性,更多投资者也关心如何恰当的给予估值,以及两者的平衡关系。从供方格局和环保趋势看,我们认为未来2~3年都是原料药供给侧收获的最佳时期,从估值看应该考虑周期的延长。对于并购创新标的、对于药品技术引进,这些企业其实也做的非常优异,例如亿帆医药的健能隆。未来原料药获得丰厚收益有望通过投资研发新业务,并购新标的实现价值转化,估值上应该考虑盈利的转化能力。实际上对于这类公司的分析,长期立足点还是新业务,具体看潜力和能力。
实际投资中,如何平衡周期和成长性。我们认为硬性分割两者的投资时期较难,周期和成长叠加,受市场风格变化影响也较大,不同品种价格预期阶段也不一致。整体来看,我们认为短期周期属性可能大于成长,品种价格预期上升或者平稳阶段,更容易平衡周期和成长的价值,对于周期价值尚未显现的品种,我们更建议尽早布局,宜早不宜迟。
对医药板块的配置建议,从估值看,2018年动态PE29X, 溢价率为53%(相对于全部A股剔除金融),和行业历史相比,处于估值中枢的中低位,而行业迎来的是更高效更优质的成长,溢价率有望提升。从目前时点看,2018年初首批一致性评价落地,医药产业新时代开端布局得到政策支持的有力响应,建议加强对医药板块的配置,维持对医药行业的推荐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