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转债市场的三次底部。可转债市场在过去15年来共出现了3次较为明显的底部。第一次底部形成于2004年年中至2005年年底。这段时期转债市场处于发展期,市场规模不大。第一次筑底主因股市低迷,但债市在2004年底开始走强,对债底构成了强有力的支撑;转债市场的第二次筑底形成于2008年年中至2008年年底。这段时期转债市场存量个券17支,发行规模不足250亿元。此次底部的形成源于2008年全球次贷危机引发的股市大跌,同时债市于2008年8月中旬开始走强,债底价值再次得到支撑;转债市场的第三次底部在2014年一季度,这一时期存量个券27支,此次底部的形成并非源于股市大跌,纯债估值和平价估值双双回落。
三次底部的估值特征。总结来看,三次底部债底的最低值介于90~93元之间,债底最低出现在第三次底部时;三次底部平价的最低值介于69~88元之间,平价最低点出现在第二次底部时;三次底部转股溢价率的最高值介于20%~110%之间,转股溢价率最高值出现在第二次底部时;三次底部纯债溢价率的最低值介于-3.09%~11.91%之间,纯债溢价率最低值出现在第一次底部时。
当前转债市场接近底部了吗?对比历史上的转债底部,可以发现当前转债市场具备一定的底部特征,但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今年股市震荡下行,转股溢价率较高,转债市场股性弱化,同时在多重因素的引导下,2018年债市出现了一轮牛市,收益率逐步下行,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债市走牛的情况下,当前债底却小于历史底部债底的最低值。我们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今年转债市场发行了较多小盘低评级转债,估值指标易受极端值影响,即个券品种之间的差异拉低了债底估值,鉴于目前市场有所分化,因此很难准确确定当下是否已接近底部,考虑到目前股市估值较低,我们建议可以根据个券的估值指标、正股基本面情况、相关重要条款等择优甄选左侧布局。
本周转债市场回顾:本周股市有所下跌。截止上周五收盘,上证综指下跌0.89%。分行业板块来看,涨幅最大的行业是通信、食品饮料和休闲服务。跌幅最大的行业是采掘、传媒和钢铁;本周中证转债指数保持稳定,报收279.60点。从个券表现来看,超过半数转债均有所下跌,其中百合转债、福能转债和盛路转债涨幅最大。钧达转债、鼎信转债和星源转债跌幅最大;本周转债市场成交额为90.88亿元,较上周减少了3.45%。福能转债、盛路转债和东财转债全周成交金额位列前三;本周共有28家公司发布可转债及可交债方案最新进度情况,其中4家公司发布可转债董事会预案,7家公司可转债方案获股东大会通过,10家公司可转债方案获发审委通过,6家公司可转债方案获证监会核准,1家公司发布可交换债董事会预案。
风险提示:1)经济基本面变化、股市波动带来的风险。2)正股业绩不及预期,股权质押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