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公司披露2018年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4.61亿元,同比增长12.2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19亿元,同比增长16.14%;基本每股收益0.2368元。观点:
1. 光伏产品销量提升助推业绩稳步增长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124.61亿元,其中饲料业务收入60.85亿,占总营收比重49%,同比下滑1.82%。光伏业务占总营收比重51%,多晶硅、电池片销量增长以及保持高利润率是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多晶硅实现销量0.87万吨,同比增长6.73%,并且由于成本控制优势实现43.52%的毛利率,成为抬升公司利润率中枢的重要业务板块。
电池片产销量约3GW,同比增长66%,在5.4GW电池产能规模的基础上,继续保持满产满销,产能利用率超过100%,电池片毛利率达到16.68%。2018年上半年,公司出货量位于行业第一位。2. 高品质硅料凭借成本优势将受益于行业整合公司目前具备2万吨/年的多晶硅生产能力,上半年销量良好。硅料业务不断推进产品结构优化,提升单价更高的单晶料占比,截止报告期末单晶料占比已达70%。
同时,公司正在推进开发位于乐山、包头的各2.5万吨高纯晶硅项目,预计将于2018年内建成投产,届时多晶硅总产能将达到7万吨/年,生产成本将降至4万元/吨以下。在经历了531新政导致的产业链大幅降价后,硅料价格率先企稳,目前用于多晶的菜花料、用于单晶的致密料价格稳定在8.9万/吨、9.6万/吨的水平,而公司目前生产成本可以保持在6万元/吨以下,按当前硅料价格可保持40%以上高利润率。
在硅料制造过程中,电费可以占到总成本的30%左右,而公司位于乐山和包头的制造厂因为可以享受到当地的低电价,从而实现较低的生产成本。在光伏产业过剩、补贴退坡加速的背景下,产品价格仍然承压,产能出清是所有处于产业链上的公司需要面对的挑战,最终能够生存下来的必将是成本控制优秀、产能规模突出、议价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公司有望受益于行业整合,在硅料领域继续扩大市占比,成为该领域的龙头企业。
3. 电池片“成本+产能”双重优势保证盈利能力公司在电池片领域最大的优势在于成本控制能力,硅片制造成本近30%是非硅成本,行业非硅成本平均为0.45元/W,公司可以将该部分成本降至0.3元/W以下的水平,从而在电池片价格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仍保持稳定的盈利能力。
同时公司亦在积极扩产,成都三期3.2GW以及合肥二期2.3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预计将在18Q4建成投产,届时总产能将达到11GW。规模产能以及良好的成本控制能力将拉动加工成本10%左右的降幅,将进一步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并且在电池片价格下降、行业整合趋势加速的情况下夯实龙头地位。
4. “渔光一体”模式产生协同效应公司充分利用农业和光伏两个主业,整合形成“渔光一体”模式增加效益。光伏电站成本已降为5元/W以下,毛利率接近30%。在2018年上半年实现发电量3.3亿度,按照当前光伏补贴电价售电收入约为2亿。公司在上游硅料、中游电池片具备的领先优势,以及光伏电站与鱼塘分享水上、水下空间,都将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光伏电站建设及运营成本,体现差异化竞争优势。
结论:
公司是国内硅料和电池片的龙头企业,在光伏行业整体产能过剩、正在进行来产能出清的背景下,公司将通过成本控制能力和规模化优势,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我们预计公司2018年-2020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94.5亿元、379.6亿元和449.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20.2亿元、28.9亿元和36.1亿元,每股收益分别为0.52元、0.75元和0.93元,对应PE分别为
11、8、6。首次关注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光伏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光伏产品价格大幅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