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用动力锂电池2018年迎来报废小高峰,回收利用兼具环保性和经济性
2014年以来,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伴随而来的是车用动力锂电池需求的快速上升。动力电池经过3-6年的使用,将逐步报废进入回收市场。根据我们测算,2018年将迎来首个动力电池报废高峰,全年报废容量达到16Gwh,2020年达到32Gwh。值得注意的是,报废动力电池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处理,可能产生严重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电池拆解回收得到的锂、钴等金属资源品,在供需紧平衡背景下也具备较高经济价值。因此,将报废动力电池进行回收利用兼具环保性和经济性。
拆解回收金属资源是当前报废动力电池处理的优选项
动力电池回收可以分为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两个过程:(1)梯次利用:电池剩余容量低于新能源车使用标准(80%)时必须进行更换,淘汰后的电池经过重新组装,可以在储能等其他领域继续使用;(2)拆解回收:电池容量损耗严重时无法进行梯次利用,此时应通过资源化处理回收电极材料和锂、钴、镍等贵金属资源。现阶段,动力电池一致性较差、回收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梯级利用规模化难度较大;相较而言,直接将报废电池拆解回收得到金属资源品,是解决报废动力电池回收问题的更优选项。
《拆解规范》出台有望重塑行业生态
商业模式方面,当前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为生产商和第三方回收为主,但长期来看,行业联盟模式是成本经济性最高的模式。借鉴欧美经验,理想的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秩序应当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约束为辅,完善法律法规、健全回收市场体系意义重大。2017年底以来,随着《拆解规范》出台、三项动力电池新国标即将实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无序状态有望改变。
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空间超过百亿,渠道和成本构成行业核心竞争力
根据我们测算,2018年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得到的锂、钴等金属资源品收益将超过25亿元;而随着回收价值更高的三元电池逐步放量,2021年回收市场空间有望超过113亿元,复合增速高达65%。现阶段,专业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具备一定先发优势;但随着市场参与者增加、行业趋于规范,回收渠道和成本将成为行业的核心竞争因素,动力电池生产商以及上游原材料供应商有望后来居上。锂电回收主题受益标的包括天奇股份(收购乾泰技术、拟收购金泰阁,实现循环业务全产业链布局)、赣锋锂业(国内率先建成锂产品资源闭路循环和综合回收的生态工业系统)、宁德时代(拟上市动力电池龙头,客户渠道优势突出,子公司广东邦普深耕电池回收领域多年)、国轩高科(动力电池次龙头,开拓废旧电池回收业务,打造锂电全产业链闭环)和东方精工(第三方动力电池PACK龙头业绩优异,强强联合巩固核心竞争力)。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销量下降,政策低于预期,金属价格下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