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给侧的角度看,其他产油国是否配合是减产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1983年OPEC产出大幅下降10%,日均下降约181.2万桶,但石油价格反而下降了3.4美元/桶,降幅高达10.4%。之所以OPEC的减产没有什么效果,是因为同期中国、美国、巴西等国家在坚定的增产,OPEC的限产完全被不限产国的增产所抵消并且略有增加。最终,OPEC的减产非但没有推高油价,反而损失了市场份额。
需求的好转才是限产能够推动油价暴涨的关键。为了应对2008年夏天开始的油价暴跌,OPEC于2008年底再次宣布减产,此后油价迎来V型反转,似乎限产的效果很显著。实则不然,首先是OPEC当时提出的减产目标是420万桶/日,但是实际减产仅完成了目标的一半。更重要的是,在OPEC限产之后,受益于中国金融周期上半场的开启,全球增长迎来V型反转。需求的快速反弹才是限产能够推升油价暴涨的关键。
总之,要判断OPEC限产下的油价走势,主要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看供给侧,非OPEC国家是否能够配合OPEC限产,如果不配合,则难以收到良好的成效,甚至有进一步下跌的风险;另一个是需求侧,只要需求持续改善,油价就易涨难跌,只有需求出现显著改善,石油价格才有暴涨的可能。下一篇报告我们将从这两个维度对油价走势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