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利用2007-2015年各年国际主流机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数据,通过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研究国际机构数据的预测偏误,文章的主要结论有:
1、随着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机构对中国经济的关注度明显提升,预测家数明显增加。
2、我们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主流机构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测准确度有明显提升。政府执政能力不断增强,与市场的沟通效率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宏观调控方向、节奏和力度把握准确,政策波动性和不确定有所降低。这些因素使得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下降,有助于市场对经济预测的准确性。
3、我们发现预测时点对预测结果有明显的影响,时间较早的预测(年前)质量明显低于时间较晚的(年后)的预测。这与“信息更新约束假说”理论预期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会有更多的预测者更新信息,预测均值的偏误会逐渐缩小,这也解释了机构会随着国家计局相关经济数据的披露而频繁多次调整其预测结果。
4、我们发现经济相对繁荣时,机构预测偏误较大;经济衰退时,预测偏误较小。可能的解释是市场对繁荣时期中国经济是否过热往往存在激烈的争论,而对经济进入衰退时期的争论相对而言较少。在繁荣时期由于政策的压制使得市场对经济未来运行状态判断相对困难,导致预测准确性下降。而衰退阶段由于政府对经济增长目标托底,使得市场能够更准确预测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方向与力度,从而对经济衰退阶段做出相对准确的预测。
5、我们发现经济向好阶段机构预测结果较实际值明显出现低估,而经济衰退阶段机构的预测结果则大部分出现高估。这与“信息更新约束”理论中预测偏误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相一致,经济受到正面冲击时预测值出现低估,而经济受到负面冲击时预测值则出现高估。
此外,2009年预测值出现低估也可用“理性偏误”假说理论得到部分解释,预测者存在迎合政府财政扩张需要,就会可能低估GDP增长率,从而为扩张性财政支出政策提供舆论支持。
6.我们发现机构对中国经济的预测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即存在明显的一致高估或者一致低估的情形。这与理性偏误假说中风险规避的预测者倾向于选择趋同预测来降低预测错误时声誉损失的理论预期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