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CPI同比涨幅超预期回升,PPI同比则终结连续54个月下降态势,四年半来首度转正,表明当前工业通缩状态基本结束,经济增长企稳与公司盈利改善趋势仍在持续。在稳增长、去产能等政策作用下,预计四季度CPI、PPI仍将维持回升态势,货币政策有望继续保持稳健,财政政策将继续担当稳增长主力。分行业数据来看,钢铁、煤炭价格的回升,成为拉动PPI转正的主力。这是市场的一致预期性解读。那么从我们的二阶预期解读,会得出一些什么不同的结论呢?
今年前三季度,尤其是上半年,农产品到工业品领域价格都出现了明显的上涨。但涨价主因并非需求扩张,而是供给的收缩。比如农产品领域,母猪和生猪存栏降至历史低位推动猪价上涨,以及原油的冻产协议推动油价上涨,等等。但供给收缩带来的涨价存在瓶颈,这个瓶颈线就是商品的生产成本线。在需求不变的前提下,价格一旦超过商品的成本线,过剩供给又会卷土重来。供给收缩带来商品价格上涨较难持续。8 月粗钢产量增速转正,钢价再次暴跌。50 美元也是油价反弹的瓶颈线,因为这是北美页岩油的成本线,超过以后石油供给会大幅增加。
目前市场的风险偏好,主要靠供给侧改革的三个组合拳在维持,如去产能、PPP、债转股。部分底部权重股的混改预期也提供了时候部分的支撑。但是如果上述我们对于商品价格或者PPI未来趋势的判断成立,则盈利改善带来的反弹动力在四季度后期则会趋于衰弱,甚至明年一季度通缩预期会再出江湖。
据此,从二阶预期的角度我们可以对四季度策略形成如下的判断: 首先:3140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高点,这也是我们前期的观点。尽管市场不乏结构性机会,但是市场调整的内涵没有改变,而且还会持续。 其次:随着商品价格上升乏力,将引发大类资产配置方向的改变--金融资产的吸引力将再次超过实物资产。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房地产产业链的由热转冷与商品周期股的上涨发力,轻资产类的消费升级、技术创新中小市值股票将会在四季度中后期开始,再度受到资金的青睐,这是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市场预期在未来的转变方向。 当然,供给侧改革与股权重组类的结构性机会,只要不涉及涨价题材的,还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