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信息中,本周央行使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合计净回笼2350亿元资金。资金面整体仍宽松,利率进一步回落,符合预期。
从近期一系列事件发展来看,央行在货币政策上不断强化“稳健”特征:近日发改委发文提出“择机进一步降息、降准”随即被删除;央行担忧频繁降准对贬值的副作用,反映出降准仅能用以对冲流动性外流,而非主动引导,避免出现在贬值上的恶性闭环。
央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建立公开市场每日操作常态化机制”,“提高流动性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削峰填谷熨平流动性”,验证我们“稳定流动性”的判断;此外,央行称开展每月中期借贷便利常态化操作,使其“成为央行供给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验证我们“结构性调控”的判断。
对后期央行货币政策的判断上,我们依然坚持当前的逻辑分析框架:①通胀缓解是宽松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②下半年经济形势逊于上半年,但短期没有滑落过快的风险;③除去贬值压力、违约风险因素,7月流动性压力状况整体好于6月,央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暂时可满足诉求;④企业出现流动性陷阱;⑤供给侧改革叠加需求工具相机决策基调下,结构性货币政策必要性高于全面性货币政策。
未来宽松并非被完全窖藏,否则不符合稳健特征,也与全球利率中枢下行的特征不符,但仍需在下一阶段观察触发信号:风险。包括资本外流风险加大、经济过快下滑风险和金融风险。短期这三类风险的信号不强。
企业面临的贷款成本整体已下行较多,目前已接近金融危机期间的低点。因此,当前的降成本主攻点应当在结构性降成本上。
本周股市资金边际动力较上周好转,我们维持股市存量博弈、结构性震荡行情、有抗跌性的判断。当前影响股市的基本面因素处于平衡状态:经济下、改革上;国内宽松预期回归理性,但美国加息在后延,欧日还在宽松方向上;人民币大方向是贬值,但央行在维持有序的贬值节奏和速度,形成阶段性贬值,并展现了相对的控制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