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7月13日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值11.13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3.3%。其中,出口6.4万亿元,下降2.1%;进口4.73万亿元,下降4.7%;贸易顺差1.67万亿元,扩大5.9%。6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04万亿元,下降0.3%。其中,出口1.17万亿元,增长1.3%;进口8633亿元,下降2.3%;贸易顺差3112亿元,扩大12.8%。
高基数扰动,6月进出口增速大幅回落,规模与前期基本相当。以美元计价,6月份我国出口同比下降4.8%,较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进口同比下降8.4%,较上月大幅滑落8个百分点。去年同期的高基数造成一定的扰动。从绝对规模上来看,6月较上月进出口规模的缩减并不显著,季调后进口和出口环比分别增长5.4%和4.9%。由于汇率因素,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同比增速甚至较上月回升0.1个百分点。总体来看,上半年表现平稳,二季度出口实现正增长且进口跌幅出现收窄。
贸易伙伴分化严重,进出口改善更多得益于“一带一路”和自贸区。上半年我国对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印度和埃及等国出口分别增长22.5%、16.6%、9%、7.8%和4.7%。而我国前五大贸易伙伴中仅有对欧盟出口小幅增长1.3%,另外对美国出口下降4.6%、对东盟出口下降2.9%。一带一路国家对于我国外贸的占比正在提升,截至5月上述五国占我国出口规模达到6.62%。同时,我国已经与韩国、澳大利亚、东盟等实施双边贸易协定或完成自贸区谈判,进出口环境有所优化。
全球外贸略有回暖,然而需求疲软仍显后期信心不足。6月中旬以来,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小幅回升,截至7月12日已达到711点高位,反映出全球贸易活动略有回暖。但从各国公布的进出口和经济数据来看,需求疲软的状况仍没有得到改善,世界经济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6月出口先导指数再度回落,下降0.4个百分点至32.7%。
贸易价格条件改善,奈何内需仍显不足,难以支撑进口。今年上半年我国贸易价格条件指数为105.2,也就是说我国出口一定数量的商品可以多换回5.2%的进口商品,贸易价格条件改善。同期我国出口价格总体下跌3.2%,进口价格总体下跌8%。即便如此,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重新凸显内需不足,难以维系进口规模。
民营企业支撑出口,竞争优势削减加剧生存压力。上半年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4.31万亿元,同比增长5.1%,占我外贸总值的38.7%。其中出口2.99万亿元,同比增长3.6%,占出口总值的46.6%,稳居出口份额第一的位置。与此同时,加工贸易下降显示出企业综合成本上升,给传统竞争优势带来冲击,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生存压力加大,破局需要政策支持和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相结合。
总体来看,上半年对外贸易缓慢改善,这一大方向短期内不会发生改变,但全球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动力不足的内部需求会给下半年带来一定压力。一带一路、自贸区等多边谈判有助于扩展外部市场,分食更多国际市场的份额。而从稳固内需和扶持加工贸易等角度来看,后期仍需政策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