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业壁垒高 产品供不应求
我国对血液制品行业的监管尤为严格。根据产业政策,在已经确定的33家企业后,将不再批准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目前全国原料血浆的年需求量为8000吨,2010年全国年采浆量仅为4180吨,只相当于需求量的50%。由于血浆的紧缺,国内血液制品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价格也一直处于高位。
2、政策支持,预期向好
受贵州省关停16家单采血浆站影响,2011年多地血友病用药出现短缺。原卫生部长陈竺带头献浆并提出中国血液制品供应“十二五”倍增计划;2012年初,卫生部发布的《关于单采血浆站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鼓励各地尤其是东部地区设置单采血浆站,以力求满足当地需求。未来新增血浆站规划的预期升温。
3、行业空间巨大
美国2005年血浆采集量已经达15500吨,我国最高峰时期也不到5000吨;美国全国有500多个血浆采集站,我国现在仅有145个;我国每千人献浆仅为2.9kg,与法国(8.9kg/千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更无法与美国相比(52.3kg/千人)。从采浆点数量看,中国远少于法国、荷兰等领土面积较小的国家。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并综合考虑我国人口情况,我们判断未来我国血液制品行业的发展空间巨大。
4、公司业绩拐点出现
在经历2011年血浆站关闭的阵痛后,重庆子公司及下属浆站的投入使用逐渐改善了公司运营情况。2013年上半年业绩预增30-35%,Q2单季度净利润增速可达126%,从2012年四季度以来的业绩判断,公司业绩底部已经得到确认,并随着血浆采集量的加大以及新增血浆站的预期下,业绩拐点也即将出现。
5、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2013/2014/2015年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29%/28%/20%,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43%/38%/30%,每股收益分别为0.74 /1.03/1.34元,目前股价对应市盈率分别为32/23/18。我们认为公司的业绩底部已经确认,并判断公司未来在河南省内及省外获批多个浆站的预期非常强烈,我们首次给予公司“强烈推荐”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