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研报 - 趋势策略 - 正文

专题报告:如何看待深强沪弱

来源:上海证券 作者:屠骏 2015-05-21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5月14日以来,深市成交额连续5交易日超过沪市,昨日更是创出8475.4亿元的成交新高,较沪市8060.8亿元的成交额高出415亿元。从换手率看,自5月8日以来,深市市值换手率便一直超过沪市,昨日换手率达到7.25%。5月份至今,上证指数累计微涨0.1%,深证成指上涨3.5%;创业板指则大幅飙升19.19%,中小板指涨幅也达18.34%,均大幅跑赢沪市大盘。

随着市场表现的分化,沪深股市之间的市值差距不断缩小。交易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5月19日,深市总市值24.46万亿元,流通市值17.49万亿元,平均市盈率56.45倍;沪市总市值34.79万亿元,流通市值30.78万亿元,平均市盈率21.13倍。

近期,有两则消息值得大家关注。其一是上交所战略新兴产业板的创建将提速,或在不久的未来推出;其二则是深港通呼之欲出,更有机构传言,其或在一月内由两地证监会正式宣布。

长期以来,沪强深弱的格局也成为了市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随着深交所于2004年以及2009年分别推出了中小板和创业板后,市场多数的IPO资源却逐渐聚集到深市市场。相反,纵观过去几年,沪市市场的融资额度却稍微逊色。在2014年8月1日,证监会新闻发布会公布十条措施提出要完善创业板制度,在创业板建立单独层次,支持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一年后到创业板上市,以满足部分企业的转板需求。由此一来,也为更多企业进入创业板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本质上看,随着创业板市场的进一步壮大,深交所较上交所的竞争优势也将会更加突出。

沪市方面,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的正式“通车”,确实给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时隔半年,沪港通无论对两地市场“互联互通”体系的强化,还是对两地市场资金的双向流动等,都创造了积极性的影响。同时,在沪港通的“通车”影响下,也加快了深港通推进的步伐,为A股纳入MSCI创造出更多的筹码。

但是从市场板块来看,上交所却缺乏了诸如中小板、创业板这类市场。因此,长期下来,无论是新增流动性的补充还是市场融资的需求,上交所却明显落后于深交所,这也为当前持续存在的“深强沪弱”现象带来了担忧。为了与深交所抢占IPO的资源,上交所更可能会推出战略新兴产业板,以此来与深交所比拼。

事实上,新兴战略产业板主要服务于互联网、节能环保、生物以及新能源等行业,其发行条件、规模条件以及交易机制等或与主板市场有所区别。或许,更多人会把战略新兴产业板比拟创业板,但其实,它与创业板相比,却具有定位不同、战略不同等特征。整体而言,战略新兴产业板主要定位于规模稍大,且已越过成长期以及相对成熟的战略新兴产业型的企业。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