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研报 - 行业研究 - 正文

银行业2014年年报前瞻:银行在4季度将加大拨备计提以平滑14、15年业绩

来源:平安证券 作者:励雅敏,黄耀锋 2015-01-15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拨备计提力度超预期,下调A股上市银行2014年净利润增速至8%(原为10%)

2014年前三季度16家A股上市银行财报显示净利润同比增9.7%,我们预计银行将会在4季度加大拨备计提的力度以减少降息对2015年所带来的业绩压力。2014年全年上市银行将实现8%的净利润同比增长,较我们在年度策略报告中的盈利预测下调2个百分点。相比由于拨备及成本计提导致净利润增速的明显下滑,银行营收维持稳定(预计2014年全年增速为13.8%,vs前三季度14.3%)。就公司而言,除我们无法覆盖的平安以及浦发银行以外,剩余银行营业收入增速较快的是南京银行(~40%YoY)及招商银行(~25%YoY)。在拨备调节之后,三家城商行、华夏及兴业银行的净利润增速仍会相对较高(超过13%)。部分股份制银行在4季度加大拨备计提,业绩增速可能落在个位数水平。

非标及偏离度监管令存款疲弱,理财时点余额将爆发增长

2014年是清理表外及影子银行风险的重要监管年度,127号文的下发、理财同业部门设置的明晰以及贯穿全年的风险排查令银行表内外非标资产亦出现了明显的增速拐点。负债端,9月末出台的存款偏离度管理办法制约了银行冲存款的效应,令银行在规模扩张中受到了限制。不少银行利用理财将存款季末出表以满足监管3%的偏离度要求,这或将使得理财产品的时点规模快速攀升(11月理财产品余额已突破15.3万亿水平,较6月末快速增长~20%)。我们预计行业2014年生息资产规模维持在~10%,存款增速仅~8%,均处于近年来最低水平。其中相对较高的为招行、南京及宁波银行(>15%YoY)。

息差受非对称降息及利率市场化负面影响将持续回落

2014年11月非对称降息叠加存款上限打开,虽然对银行14年息差影响有限,但这一负面因素将在15年1季度得以体现。压缩同业规模将对息差有小幅正贡献,银行仍需要通过提高贷款定价水平来缓解息差的下行压力。我们认为贷款端议价水平较高的银行息差的下行幅度会相对较少。预计银行14年4季度的净息差环比3季度略有下降3个BP,全年与13年基本持平略有小幅增长。我们预计2015年息差将较14年下降8-10个BP,这一水平要小于之前降息时的静态测算降幅。

不良生成率维持高位,银行加大拨备计提以平滑业绩增长

2014年3季度银行业不良率环比增加8个BP到1.16%,呈现加速上行的趋势。我们观察到4季度不良净生成率与3季度环比继续扩大,并没有回落迹象,预计2014年末行业核销后不良率上升到1.23%。虽然江浙地区资产质量有转好迹象,杭温两地核销后不良出现过去4年以来的首次双降。但行业的不良净生成率的拐点预计最早仍要在15年2季度以后出现。4季度末银行明显加大了拨备计提力度,以对冲15年的业绩压力。我们将14年信贷成本假设由原来的0.7%上调到0.76%。资产质量压力令2015年银行的拨备力度不会减弱,但增幅将有回落。这使得拨备对净利润的负面影响小幅收窄。

中收增速4季度环比小幅回暖

2014年全行业3季度中间业务受到监管影响导致同比增速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不少银行甚至出现了手续费收入的同比负增长。我们认为这一趋势在4季度有望有所缓解,出于监管谨慎性大行可能中收的增速仍维持较低水平,这会使得大行与中小银行的中收同比增速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

行业观点:股价波动不改银行板块相对收益优势

我们虽然下调了14年盈利预测,但主要是由于银行业绩平滑需要,并不对15年净利润造成负面影响。我们预计2015年银行仍将获得4-5%的净利润正增长,其中1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速约4%。目前上市银行平均对应15年PB为1.1倍,PE为6.7倍。我们坚持策略报告的观点,即认为2015年银行业绩并不构成对股价的绝对影响因素,资产质量压力缓解导致资产负债表的价值重估、杠杆率提升空间的打开以及来自资金面及题材的催化是我们需要持续关注的银行股价上行因子。其中2015年1、2季度我们可能看到银行业:1)金融混业化趋势加快;2)财政部对金融机构员工持股计划放行;3)A股指数纳入MSCI全球指数。剔除我们不能覆盖的平安和浦发,我们推荐兴业(资产价值重估空间较大+金融综合化经营的标杆)、中行/交行(估值较低+员工持股计划催化预期)、华夏/招行(估值较低+股息较高)。

风险提示:银行资产质量大幅恶化,政府平台贷款纳入财政预算比例低于预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