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股东瑞银集团入场!或助力工银瑞信基金开拓第二增长曲线)
【来源:机构之家】
2025年2月8日晚,证监会发布《关于核准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变更持股5%以上股东的批复》,核准瑞士银行有限公司(UBSAG,以下简称“瑞银”)成为工银瑞信基金(以下简称“工银瑞信基金”)持股5%以上股东;对瑞士银行有限公司依法承接工银瑞信基金4000万元人民币出资(占注册资本比例20%)无异议。
此前,瑞银于2024年5月31日完成对瑞士信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信”)的吸收合并,并承接瑞信的所有权利和义务,包括瑞信持有的工银瑞信基金20%的股权。此次变更后,工银瑞信基金依旧是由工商银行持有80%股权的国有控股基金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参股工银瑞信基金,瑞银还持有另一家公募机构国投瑞银基金49%的股权,手握两张国内公募基金牌照。作为首家获得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的外资金融机构,瑞银在中国内地已深耕超过30年。其全资子公司瑞士银行(中国)、控股67%的瑞银证券以及持股14.99%的瑞信证券(中国),均是瑞银在国内市场业务版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国投瑞银基金股权结构
尽管当下瑞银尚未向工银瑞信基金委派管理人员介入公司的日常运营管理,但在外界看来,股东方的更替仍有可能会在公司经营层面产生影响。回顾去年7月,市场曾传闻瑞银疑似否决国投瑞银基金降薪。如若属实,则表明瑞银在对待旗下基金公司事务时有着独特的考量与判断。即便传闻存在不实成分,也侧面反映出市场对于瑞银入股后在基金公司管理决策上的高度关注。从国投瑞银基金的历届总经理人选来看,任职时间最长的尚健曾担任瑞银环球资产董事总经理;现任总经理王彦杰则是兼具国内外视野的综合型人才,曾担任外资公募宏利基金的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
表:国投瑞银基金历任总经理
根据澎湃新闻等媒体报道,工银瑞信基金表示将继续加强与双方股东协同,发挥中外方股东资源优势,进一步打造一流投资机构。目前,从工银瑞信基金的官网信息可见,外资股东派驻的董事已变更为瑞银中国区总裁胡知鸷。胡知鸷的董事角色不仅可以协助瑞银优化资产配置,确保符合监管要求的同时最大化业务价值,还能通过瑞信的原有股权巩固瑞银与工商银行的长期合作关系。
表:工银瑞信基金董事名单
公开资料显示,胡知鸷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于2001加入瑞信,历任瑞信中国投资银行业务主管、瑞信中国区副主席、瑞信中国区首席执行官等多项重要管理职务。在担任中国区副主席期间,胡知鸷领导瑞信于2020年6月成功控股合资券商瑞信证券(中国)并出任董事长一职。瑞银合并瑞信后,胡知鸷加盟瑞银旗下的瑞银证券,担任副董事长。2024年9月,其接任瑞银中国区总裁,肩负起全面领导和推进瑞银在华战略布局与业务发展的重任。
固收根基牢固,ETF起步虽早却难占鳌头
从公司治理结构来看,工银瑞信基金的高管基本都来自工行体系内。工银瑞信基金现任董事长赵桂才于1990年7月便投身工商银行,曾任工银租赁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总裁。现任总经理高翀,过往在工商银行总行办公室、资产管理部、上海市分行等多个部门担任要职,接受全方位的历练。副总经理郝炜、马成的履历同样与工商银行紧密相连——前者曾任职于工商银行资产托管部,后者则曾在工商银行全资子公司工银国际控股任职。这为工银瑞信基金的业务拓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依托于工商银行庞大的客户群体和广泛的销售渠道,工银瑞信基金于固收领域早早站稳脚跟,构建起了坚实的业务根基。Wind数据显示,截止到2024年四季度末,工银瑞信基金的在管产品规模为8378.09亿元,在业内排名第17。其中,债券型基金管理规模为2325.66亿元,在业内排名第12。
表:工银瑞信基金产品结构
在产品布局方面,工银瑞信基金也始终走在创新前列。自2009年成功推出国内首只央企主题ETF——工银上证央企ETF后,便持续发力,逐步集齐了宽基、行业主题、港股指数、多元配置指数以及指数增强等不同类型的指数基金,形成了全面且多元化的产品矩阵。值得一提的是,自2023年起,工银瑞信基金的ETF业务发展驶入“快车道”,从2022年四季度末的163.10亿元攀升至2024年四季度末的491.21亿元。但与动辄管理规模超千亿的头部公募机构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想突破规模瓶颈道阻且长。
图:工银瑞信基金ETF管理规模变化
瑞银集团(UBS)作为全球顶级的财富管理机构,在ETF业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资产管理子公司瑞银资产管理公司(UBSAM)提供的ETF产品覆盖全球多个市场,涵盖股票、债券、ESG主题、行业主题等多种资产类别。对于工银瑞信基金而言,瑞银集团或许正是那股关键力量,为其开拓第二增长曲线提供强劲助力,开启合作共赢的全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