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解禁期将至,上市一年的十月稻田交出怎样的答卷?)
10月8日,十月稻田股价发生异动,早盘暴涨逾4.8倍,盘中一度达到100港元/股,随后又迅速回落,当日报收17港元/股,涨幅6.25%。接下来2个交易日,十月稻田股价连续下滑17.06%、13.62%,截至10月10日,报收12.18港元/股,创下上市以来历史新低。
据悉,十月稻田于2023年10月12日在港交所上市,业务内容包括预包装优质大米、杂粮、豆类及干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由于所处行业的特点,资本市场对十月稻田并不热情,上市以来股价波动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十月稻田将于10月11日迎来IPO前投资者一年的股份解禁期,由于解禁期前股价发生异动,不少投资者对该公司的股价真实性持怀疑态度。
连亏三年,今年上半年扭亏为盈
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十月稻田实现营收35.98亿元、45.33亿元、48.6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54.63%、25.98%、7.37%;各报告期实现归母净利润-1.729亿元、 -5.642亿元、-6486万元,三年累计亏损近8亿元。
2024年上半年,十月稻田首次迎来盈利,报告期内实现营收收26.2亿元,同比增长17.7%;实现归母净利润1.258亿元,经调整净利润由2023年同期的人民币1.14亿元增加30.6%至报告期内的1.49亿元。
不过,十月稻田在财报中表示,2024年上半年业绩增长并非依靠自己的大米主业,而是依靠的杂粮、豆类及其他产品。
具体来看,十月稻田的大米产品所得收入由去年同期的17.39亿元减少1.9%至17.07亿元,该公司对此解释称主要由于受水稻原材料成本上涨影响,调整了大米销售价格和产品组合,导致低毛利率米种销量下降,收入下降,同时高端大米销量及收入保持增长,综合导致大米收入下降人民币3220万元。
而十月稻田的杂粮、豆类及其他产品所得收入由去年同期的2.88亿元增加151.9%至报告期内的7.26亿元元,占该公司总收入的百分比由去年同期的12.9%增加至27.7%。十月稻田解释称由于积极开发新产品,拓宽了产品矩阵及销售网络,其玉米产品在2024年上半年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
而十月稻田的干货及其他产品表现不佳,在营收中占也较低。2024年上半年,该部分业务所得收入由去年同期的2.00亿元减少6.2%至人民币1.87亿元,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由2023年同期的9.0%减少至7.1%,主要由于该品类中的糠、稻壳、碎米等副产品的销售价格随市场行情下降,副产品销售收入下降。
据悉,十月稻田把玉米打造成轻食和零食产品,进入快消品市场,不少追求饮食健康的年轻人将玉米作为早餐消费,推动了该部分业务的增长。但是在主业下滑的背景下,十月稻田仅有一个增长极,能否维持强劲的增长还需要打一个问号。
渠道为王,还是质量为王?
十月稻田创始人王兵曾在媒体采访中将自己的创业成功归因为三点:1.几十年的事业基础,亲身经历过从种田、收粮,到加工,再到销售的整个过程;2.对粮食定价机制有很深刻的理解;3.要有很强的营销意识,对渠道有很深的理解。
在王兵看来,大米产品想真正做到口感好,需要全链路的打造,从种植、采购、存储、加工,到物流运输、销售渠道,最后端到消费者餐桌上。但是本质上,整条链路还是由渠道和品牌驱动,如果前端卖不动的话,后端仓储再高端也没有用。因此,王兵认为要渠道先行,品牌先行,营销很重要。
因此,十月稻田依靠网络渠道扩大消费者群体。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其在线渠道收入占比达到67.8%。
前端品牌固然重要,但是后端质量也是留住消费者的关键因素,而十月稻田在这一方面做得并不完善。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10月5日,一名消费者投诉称,自己在网上买的十月稻田玉米和商场上买的都不一样,打开都是白色物体煮开之后都能感觉出不新鲜,吃了之后头疼,而且上面写的是退货退款有运费宝,其本人提出之后对方却不愿意退运费。
另一方面,根据十月稻田此前的招股书,2020年至2022年该公司累计欠缴社保公积金1420万元。十月稻田对此解释称,是部分雇员并不合作且选择参与彼等居住所在的当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这些雇员在农村有房屋,不愿缴纳市区住房公积金。
有分析指出,这部分不愿缴纳住房公积金的雇员可能是中老年农村户口群体,偏好农村生活,而新生代年轻农民群体则更倾向于往城镇迁移。这可能意味着十月稻田负责粮食生产的员工主要是中老年群体,缺乏年轻血液,对于企业的技术更迭、产品升级乃至长远发展存在不利影响。(内容来源|远见资本局)